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毫州 (háozhōu)

城市名称:毫州 (háozhōu)

所在省份::安徽

城市区号:0558

城市邮编:236803

城市位置:亳州市位于华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隶属安徽省

城市区划: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其它信息:

城市简介:

      亳州市位于华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隶属安徽省。南襟江淮,北望黄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史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现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周代,此地称“焦”。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隶属砀郡。秦末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后,由于一时难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据谯县。西汉,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曹操在谯郡等地实行屯田,大力开展“军屯”、“民屯”,促进了谯郡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魏文帝皇初二年(22l年),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
  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临,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
  隋唐时期,几次更名,或亳州,或谯郡。明初,亳州降州为县,隶属颍州。弘治九年(1496年),亳县又升为州。清初,亳州隶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划为江苏、安徽两个布政使司。民国元年(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民国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县建亳州市,其隶属关系和辖区不变。1998年2月归省直接管辖。2000年5月设立地级亳州市。
  亳州全境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 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 流 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土在涡、蒙两县的山丘周围分布。
  全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 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 ,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小时,平均无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
  亳州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大风、冰雹、干热风、低温、霜冻等。旱、涝是最主要 的自然灾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