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间福宁太守李拔(四川人)有《咏桐川》诗:桐山夹峙海门开,千里双江倒泻来。谁向中流资抵柱?洪波万顷一齐回。 桐山名胜素有八景之称。关于“八景之说”有二:其一,御屏积翠,莲峰曙月,罾坪渔火,石湖春涨,玉塘秋色,龙山霁雪,双髻凌云,栖林烟雨。其二,昭明夕照,栖林烟雨、圆觉晓钟、双髻凌云、罾坪渔火、石湖春涨、玉塘秋色、龙山霁雪。通常流行的桐城八景指第二种,试作如下介绍: 1. 双髻凌云:清嘉庆版《福鼎县志》卷二,山川条载:“双髻山,在治东北五里。双峰并峙,形如螺髻,旁有龟峰。州志:‘峰最高处,有一览轩遗址,昔徐公履、卫子坚游憩于此’”。宋有诗人《双髻山》云:“双髻屹立几千尺,古木长藤风瑟瑟,虚空八表气清冷,月白中天露华滴。桂花影照团圆光,猿猱笑声秋夜长,广寒宫府近相逼,妙歌一曲舞霓裳”。朱熹在淳熙(1174-1189)年中,以禁伪学,避地长溪,曾在桐山一览轩(双髻山之龟峰最高处)讲学,有不少朱熹的弟子和同道,如潋城杨辑,桐山的高国楹等人。今废而遗址尚存,古今无数名士文人曾来游览,而留下许多脍灸人口的诗文。一览轩双髻岿然构草堂,高贤讲学尚流芳。莫言古迹迷苔藓,一览轩中晤紫阳。
2. 龙山霁雪:“放眼平沙雪乍晴,神龙首尾渐分明,乱琼摇日牛蹄滑,飞絮因风马足轻,诗思坝桥原有约,故人剡曲岂无情,开筵却笑桓宣武涿鼻勖仙!闭馐乔宄饷亩粤降拿栊础A皆谕┏俏髂辖迹唇崾铮萌粲瘟晕煞锷剑迤秸梗慈绶煞铩V德《苯冢笱└哺巧酵罚宄浚疥胶丈诙M逦栌窳靡慌勺忱龇绻猓∑涫担忧罢饫锞∈且黄纳剑囟牙劾郏硬荽陨科嗔梗思:敝痢?如今是海晏河清,龙凤呈祥,山中面貌,焕然一新。但只见:莲花新村,楼房杯比,太阳阁上,工厂林立;山间公路直达南溪,江上大桥贯通城内,好一派欣欣向荣气象。有诗赞道:百川谁复障之东?神圣工农唱“大风”,辟地开天曾伏虎,移山填海更降龙,婉蜒公路舒金带,屈曲大桥落彩虹,寂寞荒丘成闹市,桐城八景画图中。
3. 园觉晓钟:圆觉寺,位于城郊福全山(覆船山)畔福鼎一中校园内,原名罗汉寺,明永乐三年(1404)西园族长高伯泰倡建,为西圆高氏宗祠,祠寺合一,除了祭祀活动之外,还利用该建筑物办起私塾,聘请教师为族内子弟授课。明嘉靖年间毁于倭患,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为福鼎市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柘荣县明万历年间进士及第,官至湖广参政游朴,因是高氏的外甥,小时就读于圆觉私塾。曾留有墨迹《题圆觉寺》诗云:“圆宫性所爱,临眺不妨迟。流水无春夏,岩泉自岁时。山人谈梦幻,渔火识推移,预订他年约,归来共钓丝。”清桐南贡生施庭嘉(字亮泰)亦有《题圆觉寺》诗:“松杉荫满古禅寺,翠竹黄花遍地芳,一阙钟声通觉路,十分月色是圆光。”古禅寺至民国初改为学堂,一九三八年,改办为福鼎县立中学(初名北岭中学),从此,朗朗书声取代了钟声。
4. 石湖春涨:石湖桥位于桐南一里,上庵山麓、龙山溪。旧为木构,后改建为石平板桥。长八丈,阔一丈,高二丈。昔有巧匠王仙源曾造石桥三十六座,时有“三十六桥风雨夜,几多诗句在人间”之咏。现皆莫详其所在,唯此桥独存。该桥始建无可考,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玉塘夏荣重修(至今桥头尚存碑记及“古廉江里”“桐山营”“桐山堡”等石刻),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夏勋再修。石湖桥是风景桥,当年周围山明水秀,视野开阔,景色诱人,据旧志载:自石湖桥至春牛亭(今烈士陵园附近)一路芳草长堤,乃仕女游春,流连踯躅之所。“石湖春涨”为“桐山八景”之一。后由于人为与自然原因,石湖桥的风光,大非往昔。今福汾线岩前路段的公路桥,也号称“石湖桥”,可能是慕名美化的。
5. 罾坪渔火:罾排渔火摘自谢瑞元《渡头月》在我的记忆里,有一粒金亮的渔火在闪光。在这粒渔火的光圈里,闪现出一个老人的慈祥的面容。一粒渔火的闪光是微小的,这个在罾排上捕鱼的老人,也是极平凡的。然而,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我却非常思念他。我的故乡,非常美丽,被称为八景之一----罾坪渔火。怎么叫罾坪呢?听老人说是因世世代代许多人都用罾排捕鱼的缘故,水面上麋集许多罾排,远远望去,恍若坪地,故名罾坪。可见,故乡是历史相当悠久的渔乡了。故乡的罾排,是极原始、简陋的捕鱼船。它用几根并排的大毛竹连缀着,前头装着用竹子做支架的方形鱼网,后头用竹篷盖的舱,舱里安着床、锅及渔具等杂物。夜晚,罾排上亮着"马头灯",人们站在支架前,每隔一个时候,便拉起系在架上的绳子,于是,就可以听到网里鱼虾的扑楞声,这时渔翁们便熟练地用小网把捞起的鱼虾倒入竹篓里了。
6. 玉塘秋色:玉塘堡又名塘底堡,位于城南4公里处。有山、有水、有平原,几千亩葱翠的山场,紧连千顷宽阔的海域,是海中山、山中海,构成旖旎的山海大观,是多功能的旅游胜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6)乡民为御倭而筑之。城周长1600米余、高6米余、墙厚3米余。城墙南面临海,北面绕山,有东西南北四门,北门险峻,筑城时因失一石匠而闭塞。现有东、西、南三门,城楼已毁,但城墙、城门较完整,部分城墙上有女墙环绕,城外有七个土墩,曰七星墩,是当年抗倭的军事之地,今只留棋盘墩.当年爱国将将领戚继光曾驻兵于此。是福鼎目前保护较好古城墙之一,也是沿存的古代战争遗址。顺治丙申(1656年),八月十八夜,敌寇破城入室,族众英通抵抗,但寡不敌众,终尸横遍地,血流成渠,满目焦土,惨不可闻。后人于东门外堆尸入冢,碑载“玉塘夏氏忠义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抗寇英烈,玉塘人民每到清明节都以鸡毛祭奠。是进行革命爱国主义会传统的教育的场所。日本木下沿子(研究东方文化学者)参观玉塘城堡时说:“日本人经中国人民留下血的教训。”玉塘城堡198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塘靠山面海,背金山,左东岗,右马鞍,前西岳为屏,构成海光山色,长堤烟波,舟筏网钓,罾排渔火,鱼虾池塘,竹杆疏影,震妆暮浴,美不胜收,春雨秋雾,仿如泼墨丹青。城外坝头溪,旧时沿溪和山坡,多植枫林、乌柏、桂花等,秋日,城堡内外树叶一片丹黄,游鱼飞鸟,景色十分迷人。古称“玉塘秋色”,乃为“桐城八景”之一。福宁知府李拔有诗:“塘映山光卫斗城,秋来秀色可怡青,无边木叶垂垂舞,不尽蝉声呖呖鸣,夹道稠留荫远,沿崖曲水泻尘情,闲情更上湖堤望,百金田畴喜埠盈。”
近年来坝头溪水上茶座歌厅数十家,建构别致,夜间彩光,五颜六色,映入潭中,吸引不少男女,歌舞不夜。古城内明清古居,古香古色,布局合理,灰墙黑瓦,古朴大方,山墙多变,古街古巷,卵石铺地,街傍城边,水渠川流,有七巷(七条古巷)七井(七个古代水井),民居庭院,花窗梁栋,精雕细刻,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是研究民宅建筑艺术的瑰宝。国内古建筑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外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古城东门数百年樟榕合抱,背面金山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是避暑度假这胜地,城西南二里许的犁壁岩,奇石林立,有风动石、尼姑岩、一线天等诸胜,又有精舍凌霄,海门巨浪,龙首凌云,虎牙盘翠积,马鞍献秀,文笔书空,西溪印月,南堡凝霞等玉塘十二景。独特的民俗活动,特别要提的是纪念戚继光而留下来的几种意义的活动,如曳石,点火把,三人骑大马,拨竹竿、车缸等。据说这些节目都是戚断光抗倭时提倡的活动,活动起来,好像战备一样,满城火花,还有轰轰声响,寇不敢放港。节目活动面大,随意性大,参与性大,是最好的旅游活动节目。
7. 昭明夕照:昭明寺为福鼎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之一。位于城区西北约六公里的鳌峰山。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所敕建,题有匾额,故而得名。同时,“造七级浮屠,以镇温麻”。宋、明两代,历经火焚。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寺并修。由于年代远久,殿宇毁坏不堪。改革开放以来,在释青芝、释界让法师的带领下,全寺僧众艰辛创业,重兴寺宇。1983年,有星洲广平法师锡迥祖国观光,参拜昭明寺,见古塔、大殿势将倾塌,归禀立船大和尚,叨蒙济款重新修建。同时请三十三尊铜佛安供塔龛内。昭明古塔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经重新修建,已恢复旧观。其塔基面积四十七平方米,塔高二十五点六米,为楼阁式仿木结构,空心砖构,塔内设有扶梯。塔后复修的藏经阁为砖木结构,高二十四米,面积八百四十平方米,古色古香,壮观巍峨,为闽东之冠。佛历2541年,复有星洲远藏、法麟、法辉等法师锡迥祖国朝圣,挂搭昭明,爱其山水秀丽,帚为发动善信,来此启建水陆功德,献资修建禅堂、玉佛殿等。重建后,寺宇呈现一新。“昭明古刹”为赵朴初所题。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阁;左右厢分别有钟楼、鼓楼、念佛堂、法堂、怡怡斋、僧寮、五观堂等。山门前有慧明舍利塔、飞翠亭、昭明太子读书台等遗址。全寺占地面积达一万五干平方米。现有僧人七十人,初具丛林规模。1994年、1995年先后应县居士林和新加坡三十二位居士请求,分别举办水陆法会。1998年4月,该寺举行界奇方丈升座庆典。我市党政领导及新加坡居士、武汉市居士以及温州地区和福鼎信众达千余人前往祝贺。
每当夕阳西下,寺内的琉璃瓦、铜铃、铜钟与夕阳交相辉映,相伴阵阵低沉的梵钟,昭明寺越加金碧辉煌。前人把这景观称为“昭明夕照”,列为桐城八景之一。登临时可由棲林寺沿“十八盘”(岭)拾级而上,富有情趣。亦可由桐城驱车直达。登上千载古塔远眺,山川城廓一览无余。新房林立,双溪襟流,令人陶醉。不禁令人品味古诗“古刹南朝地,登临远俗氛,鸟啼山外树,人踏岭头云,塔影参天留,钟声带雁闻,兴亡思帝子,黄叶落纷纷。”“塔影西斜红日暮,炊烟起处是桐庐。”寥寥诗句把千年古寺描绘得淋漓尽致,如人其境。明签事林爱民、参政游朴等古代名人均有诗赋。清乾隆翰林院编修何西泰游寺留诗曰:“我来访胜招提境,断褐犹存帝子名。地是上方尘世隔,座闻清馨道心生。文章六代辞华尽,香火千秋感慨平。不用登临更怀古,寒流东去夕阳明”。
8. 栖林烟雨:栖林寺,离福鼎市区2.5公里的鳌峰山下。《县志三山志》作棲林院,又称棲林禅院。是福鼎千年古刹之一,始建于晋天福三年(938),宋政和年间(1111-1118)重修,现已修饰一新。殿宇齐全,交通方便,环境清新,令游人留连忘返,是一个集旅游、观光、避暑于一体的小丛林。宋代状元王十朋曾游此寺,题有:“我如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一诗而闻名闽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古刹陆续修葺。重修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天王殿、祖师殿、观音楼、净土堂,兴建地藏殿、法堂、僧舍等,殿宇虽经重修或重建,但仍保留古刹风貌。布局典雅,工艺精湛。殿内罗汉、金刚、法相庄严。宋宣和《县仪案》碑记一方和宋宣和水井一口,尚保存完好。该寺峦嶂环抱,山川清秀。古刹列入“桐城八景”之一“栖林烟雨”。每当烟花三月,幽谷弥漫烟雨,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为古今文人结集题咏之处。清朝邑令岳廷元作《游棲林寺》诗:“探奇豪兴未全休,为访招提挈伴游。剧喜竹阴横翠幛,恰逢梅雨润青畴。人无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到此炎尘都涤尽,置身如在小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