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嘉峪关黑山岩画

  黑山岩画全称“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自1972年发现后,经1978年和1987年两次普查,在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峡崖壁上,共发现有自战国至明代的岩画5处,共计153幅。甘肃省政府1981年9月1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古称洞庭山,是马鬃山系的一个小支脉。岩画就分布在石关峡口、四道沟、红柳沟和摩子沟等处,绵延2公里的黑山峡两侧的峭壁上。岩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方式之一,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古朴认识。黑山岩画距坡底最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画面大小不一,高在0.2-2.4米之间,宽在0.3-3米之间,凿刻技法虽极简单,但画境古朴,形象生动,粗犷有力,具有独特风格。

   黑山岩画是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记事画,对考古工作者和岩画爱好者有很大吸引力。

  黑山岩画图像风格粗扩、手法古拙、造型生动、境界高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黑山岩画 位于
嘉峪关城北7.5公里的黑山峡谷中,是战国时期的遗迹,发现于1972年。

  黑山峡属马鬃山山系,因黑山如漆而得名。黑山峡谷长达20余公里,石壁两侧异石高悬,奇峰倒挂,直插云天。一块块奇形怪状、入晶如镜的巨石悬崖上雕刻了许多的岩画,犹如一条天然画廊。最大的画高达一米,最小的画只有几厘米。石刻使用尖锐的铁器,用平凿点刻的方法刻于石面。线条粗狂流畅,造型古朴逼真,气韵生动,达到了传神的高度艺术境界。

  石刻的内容十分广泛,由畜牧、狩猎、舞蹈、繁衍以及牛、马、骆驼、虎、龟、犬、蛇、鹿、鸟、鹰等。它不仅说明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十分形象的反映战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状况。

  在157处岩画中,大部分内容是反映狩猎和放牧生活的,这说明了狩猎和放牧是当时人们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岩画中除了反映经济生活的场面外,还有不少舞蹈画面,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

  画面上人物的服饰很象今天的羌族,身着长袍,头戴翎冠,一手插腰,一手高悬。有的排着整齐的队伍翩翩起舞,有的围着牧群边舞边歌,那优美的舞姿,楚楚动人,栩栩如生,使人感到了强烈的音乐节奏感。

  黑山不仅是岩画的所在地,还盛产灰条石。据考证,修筑
嘉峪关所用的灰条石都是从这里开采运出的。至今在这里还能看出古代开采的遗址。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