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陇南 (lǒngnā)

城市名称:陇南 (lǒngnā)

所在省份::甘肃

城市区号:0939

城市邮编:742500

城市位置:

城市区划:

其它信息:

城市简介: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全市辖1区8县195个乡镇,东接陕西,南连四川,处于秦巴山脉西部、嘉陵江上游,是甘肃省惟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属北亚热带、暖温半湿润、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南北温差较大,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素有“陇上江南”之称。

    陇南是一块潜力巨大、亟待开发的热土。地上地下各类资源十分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全区自然生长的树种有1100多种,药材1200多种;动物种类达300多种,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就有30多种;地下矿藏有34种,其中铅锌矿藏量名列全国第二,锑矿藏量名列全国第三,金矿、铜矿藏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开发前景诱人;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大小河流3700多条,可开发量占全省水力资源的1/3。

    陇南是一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早在七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陇南的仇池山。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戎、氐、羌和秦人就在这里长期活动。今礼县东北部、西和县北部一带属古西垂地,秦始皇的先祖大骆、非子在这里养马、驻防,历经数百年始东迁关中,最后扫平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我国古代民族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白马氐族,也发祥于此。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首置武都郡后,陇南开始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开发时期,农牧业、矿冶业空前发展。

    陇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史称“三秦门户, 巴蜀吭背,揽山川之险”。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西进陇南,激战十余年后始“得蜀”,攻占了四川;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劳而无功,后被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蜀后主无险可守,被迫投降;魏晋南北朝时,氐人以仇池山为中心,先后建立起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军事割据政权,前后绵延达三百八十年之久;宋金交战时期,吴玠、吴磷、吴挺等在此抗击金兵,大小战役百余次,坚守南宋西部防线六十余年。自此以后,几乎所有大的动荡都波及到陇南。蒙古军先据陇南而后东进灭宋,明初傅友德先破陇南而后南下入川,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先后转战于此。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四支主力长征部队都先后途经陇南,足迹遍及全市九县(区)二百多个村镇。党中央在哈达铺作出了会师陕北、建立抗日革伞根据地的重大决策,数千名陇南儿女参加了红军。陇南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悠久的历史,为陇南大地留下了一大批灿烂的文化遗存。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与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属同一时期;礼县永兴乡的大堡子秦公墓葬,证明这里曾是早期秦人的重要发祥地;礼县西北的祁山堡,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地,至今残垣仍存,故垒依旧;西和县西南的仇池山,是仇池国政权的军事基地,也是历代文人神往的“桃源仙境”;成县的杜公祠,始建于北宋,是全国最早的杜甫祠堂之一;两当县的张果老洞、文县的阴平古道、宕昌县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也都闻名遐迩。自然景观独特别致,星罗棋布。武都县的万象洞,是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石灰岩溶洞;文县的洋汤天池,是罕见的高山湖泊;康县阳坝的梅园沟,人称“小九寨”;宕昌县的官鹅沟,集山峡、瀑布、湖泊于一体,展现出梦幻般的世界。陇南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东汉末年,西县(今礼县东北)人赵壹“举郡上计”时,曾“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以一首《刺世疾邪赋》名留青史;下辩(今成县西)人仇绋、仇靖等写了书法精品《西狭颂》《耿勋碑》《鄙阁颂》,被单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五代时的文学家王仁裕,为世人留下了《天宝宣和遗事》等不朽之作;清代金石学家邢澍撰写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和诗歌,和张澍一起被誉为“陇上二澍” 。陇南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致,使人魂萦梦绕,感慨系之。

    陇南社会经济曾有过十分辉煌的发展阶段,但魏晋以来长达一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战乱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使陇南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遭到较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陇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农业、工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鉴古知今,温旧思新。了解陇南悠久的历史,是为了立足现在,开创未来。陇南人民勤劳智慧,勇于进取,富有创造和奋斗精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增强信心,更新观念,抓住机遇,踏实苦干,就一定能够把陇南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再造一个辉煌的新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