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西夏碑

  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状,题名上面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正面碑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在重新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存
武威市博物馆石刻陈列室。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1033-122)我国西部兄弟民族党项羌创建的国家。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佑民安五年(1049)所立,距今已有890多年,此碑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人不知为何,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澎,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引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西夏碑身高2.5米,宽0.90米,厚0.30米,两面撰文。正面以西夏文篆书题名,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70字,题名两侧各有一身线刻伎乐菩萨,做翩翩起舞状。题名上端是云头宝盖。碑文四周有饰纹。碑文内容较长,通篇记载着一神奇的故事,讲述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等经过。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西夏文到清代以无几人可知。从西夏碑文拓片中传世,及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潘汉合时掌中珠》后,才有人开始研究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西夏碑“汉夏合壁”,便于相互比较研究,更是绝无仅有的。

清嘉庆九年(1804年),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先生同友人到凉州大云寺浏览,在寺中无意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人们都说:这个古亭不能打开,否则,将会给凉州带来莫大的灾难。张澍先生认为这是谣言,三番五次在寺中说服僧人,并强行家丁打开了碑亭,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西夏碑。

西夏碑,碑高2.6米,宽1 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两面正中用汉文或西夏文稿篆额,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翩翩起舞,动作优美,造型生动。碑身的两边呈杀角,边上刻忍东纹。碑一面为西夏文,共28行,满行65字。西夏文是一种被人们遗忘了的语言文字,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但碑的阴面为汉文,共26行,满行76字,距今约964--775年。

西夏文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看起来和汉字十分相似,也是方块字,横平竖直,粗一看认识,仔细一看,却无一字可识。碑文内容由西夏文字的楷书字体写成,共800多字。

西夏碑碑文以主要篇幅记录了当时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内容广泛,涉及到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史实,所以为国内外专家所重视。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西夏碑是迄今所见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西夏文字研究上,碑铭在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阶级关系、西夏国名、帝后尊号、纪年、官制以及当时民族关系、佛教盛况等方面,都是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