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公园位于桂林城南,北距火车站约1公里。南溪山两峰对峙,高突险峻,犹如两扇白色屏风,南溪河从山北穿公园潺流过。南溪山的最早开发者是唐实历间的杜管观察使李渤,他酷爱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别南溪》诗的石刻。公园有白龙洞、刘仙岩等多个岩洞,两峰间有龙脊亭,为登高观赏城南北风光的佳处。南溪河上,建有白龙桥。山北溪边有白龙泉,为桂林名泉之一。南溪山在中山南路、崇信路接合的八一桥东侧,海拔291米,相对高度141米,长350米,宽180米,山体面积7.75公顷。南溪清流,萦绕北麓,注入漓江。南溪山与象鼻山、独秀峰同属纯净厚层石灰岩,原与斗鸡山、罗汉山同体,几百万年前受水流溶蚀,分割成孤峰。南溪山开发较早,山崖洞壁上留下唐以来石刻近二百,李渤《南溪山诗并序》记录了1000多年前他开发南溪山的经过。自唐以来,历代均有修葺。辟为公园后,新建甚丰,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山水公园。白龙桥架于南溪山与南溪公园广场之间的南溪河上,桥侧有著名的白龙井。建于1965年,仿隋代赵家桥的风格,建成单拱、钢筋混凝土挢,跨度30米,长30米,宽两端5.5米、主体部分9米,面积210平方米。桥上有亭郎5间,中部3间高于两端两间并向外挑出。亭郎为小坡顶,上盖青瓦,廊栏为水磨石,灰色。整座桥梁富有中国挢梁建筑的传统特色。白龙井亭在南溪公园白龙桥侧,为保护白龙井而建。亭高8米,长宽各5米,面积25平方米,6柱、单檐、高翘、攒尖顶的2层、钢架、混凝6角亭,下层为保护白龙井,上层用作观景。白龙井,又名白龙泉、白龙池。白龙泉水是桂林泉水中水质最好的,被定为“贡泉”。泉出井下,设井以护泉。唐宋时期砌石为池以护井。1987年筑亭以护池。白龙洞在南溪山西北山腰处,洞口于山体北麓,标高155米,高出南溪河10米,洞高20米、宽12米,最高、最宽处均为23米,长499.5米,面积1828平方米,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它与锅底洞南北相通。南溪山另有两对相互穿透的岩洞,元岩与穿云岩也是南北对穿,而观音洞与龙脊洞则为东西相通。这几组互相通连的岩洞,都是发育于不同时期的较小的地下河道。发育最早的是龙脊洞,大约在百万年前就开始被溶蚀,到几万年前观音洞形成为止。其它岩洞大多沿岩层南北陡直裂隙发育,白龙洞和锅底洞、元岩和穿云岩这两组岩洞,大约在10万年前才开始发育,几万年前才形成较完整的地下河。现在,用人工把这3组洞穴打通,6个岩洞连为一体,从白龙洞石槽进入,到锅底洞的“金山银山”折回,转入穿云岩的“对虾挂壁”、元岩的“观音像”,东转,经龙脊洞的“高山深谷”出口,共25个景点,洞程总长523米,形成一个曲折、回转、起伏、跌宕、深邃、虚幻的洞府天地。泗洲岩在南溪北半山上,《临桂县志》载:“缘山腰登最高处,有岩曰汉洲。平坦高爽,延景宿云,可以远眺。”岩高3.5米,宽5-7米,深69.8米,面积344平方米。由东北口入,达西北口,洞外濒临百尺悬崖,洞口呈方形,洞顶平整,洞内乳石很不发育,仅北面有少量流石。站在洞口,可以看到远山起伏,脚下溪流、草木、屋宇,是很好的眺景窗口。岩口石壁左安方有隐樵山人(明诗人缪良佐)题刻的“汉洲岩”3个大楷字。旧时有个民谣,说“桂林有座铁封山,钥匙藏在汉州湾,谁人找得金钥匙,金银财宝任你搬”。元代以后,这里供奉过观世音和无量寿佛,众多的善男信女至此顶礼膜拜。刘仙岩高2米,宽7米,深36.3米,面积281平方米;五岩高1.65米,宽5.3米,深15米,面积70平方米。谢启昆《广西通志》载:“洞门深奥,洁曲如窥房闼,复折而上,双洞如阁,旷然大明。中有石柱,上刻仙篆文。”柱下有石臼,传为刘仙舂药炼丹处。刘仙岩是个神秘的洞府,《赤雅》云:“飞磴,苔滑如脂,猱步猿攀抵崖,崖上大书‘太空子隐居处’,宋李师中笔也。中多真人口诀,飞湍界绝,斑剥如赤文绿字,险不可读。左折有岩,曰穿云。由穿云人刘仙岩,幽石玲珑,螭连蜃结,耳目一开,千峰刺天”,“如笋出地,又九洞之所无也。”洞中历代题刻有数十件之多。龙脊洞在南溪山西峰东边山腹中,去龙脊坳不远。洞高30米,宽9米,深288米,洞底面积1500平方米。已与白龙洞,元岩打通,成为白龙洞的出口处。洞内乳石遍布,形成景观,主要有杂技舞台、高山深谷等景点。出洞可登龙脊坳,远眺山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