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称:毕节 (bìjié)
所在省份::贵州
城市区号:0857
城市邮编:562400
城市位置: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
城市区划:毕节市、黔西县、大方县、织金县、金沙县、赫章县、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其它信息:
城市简介: 毕节地区行政区域总面积2.69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74万公顷。辖8个县(其中县级市1个,自治县1个),9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46个乡(其中77个民族乡),226个居民委员会,4145个村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70 5.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23万人。人口出生率18.94‰,自然增长率12.75‰,计划生育率72.5%。多孩率下降为11.67%,下降5.18个百分点。
2002年,全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紧紧抓住能源、交通、生态和畜牧大区建设不放松,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在“西电东送”工程的投资强力拉动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38.6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55.28亿元,第二产业44.52亿元,第三产业38.86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39.9∶32.1∶2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975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8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59.65亿元,林业1.46亿元,牧业26.52亿元,渔业0.19亿元,其构成为67.9∶1.7∶30.2∶0.2。
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481公顷,为99.89万公顷,减少0.3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60万公顷,减少4307公 顷,下降0.67%;油料播种面积5.45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烤烟作物播种面积5.49万公顷,增长2.1%。
植树造林6.6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1万公顷,增长65.1%。主要林产品产量有增有减:核桃3699吨,增长8.51%;板栗499吨,增长14.98%;生漆381吨,下降0.26%;花椒290吨,下降3.33%;棕片246吨,下降15.22%;油桐子140吨,下降29.53%。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大牲畜、猪、羊、家禽的存栏保持增长。年末,大牲畜存栏142.61万头,增长1.64%;生猪存栏348.83万头,增长3.66%;羊存栏71.93万只,增长1.57%;家禽存栏1228.13万羽,增长6.22%。大牲畜、猪、羊的出栏均保持增长,仅家禽出栏略有下降,肉类产量和禽蛋产量也有所增加。全年大牲畜出栏19.26万头,增长4%;生猪出栏245.72万头,增长4.34%;羊出栏33.55万只,增长3.84%;家禽出栏871.67万羽,下降2.68%;肉类产量28.12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1.75万吨,增长1.16%。
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全区水产品产量达到0.38万吨,增长2.78%。养殖面积1926公顷,减少79公顷,稻田养鱼面积124公顷,增加49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增强。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8.93万千瓦,增长7.68%;农用排灌柴油机6315台,电动机4471台,分别增加462台和57台;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9.34万吨,增长1.59%;农村用电量2.15亿千瓦时,增长11.79%;有效灌溉面积63.41千公顷,增加0.95千公顷。全区完成退耕还林6.07万公顷,是历史上造林最多的一年,种草77.3万公顷,完成坡改梯2.47万公顷,种植绿肥20.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平方千米。修建沼气池1.35万口,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工业生产形势向好,生产与效益同步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2.81亿元,增长9.8%。其中,轻工业产值22.77亿元,增长10.67%;重工业产值20.06亿元,增长8.35%。按所有制分,国有企业产值31.45亿元,增长8.49%;集体企业产值3.53亿元,增长36.67%。工业销售产值37.62亿元,增长12.2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卷烟和烟叶复烤外,均有较大增长。发电量45.19亿千瓦时,增长2.28%;原煤1102.03万吨,增长110.04%;生铁10.65万吨,增长61.76%;水泥74.02万吨,增长12.85%;化肥(折纯)10.94万吨,增长18.81%;锌4.21万吨,增长22.25%;卷烟31.02万箱,下降2.47%;烟叶复烤4.47万吨,下降12.33%。
旅游业有所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4.54万人次,总收入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就业人数达1.41万人。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72亿元,增长27.7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75亿元,增长32%;更新改造4.12亿元,下降6.2%;房地产开发1.35亿元,增长7%;其他投资0.5亿元。农村集体私人投资9.01亿元,增长23.47%。能源建设成效明显。随着能源大区战略的实施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启动,洪家渡、引子渡电站,黔北、纳 雍火电厂建设顺利推进,索风营电站顺利截流。纳雍火电二厂破土动工。总投资2亿多元,新建和改建公路982千米。主 要改建了毕节到威宁、毕节至纳雍、大方黄泥圹至织金等公路。县乡公路改造672千米,“乡乡通”公路目标已经实现。大方至金沙公路已完成路基67.4千米。
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兖矿集团拟投入66亿元开发毕节煤电资源,到位6亿元;红星集团进行煤炭深加工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与美国汉氏公司签署了引资12亿元人民币改善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5个县城市基础设施的有关协议;协议引进外国政府贷款14亿元进行草海湿地保护;引进港商资金6500万元在威宁县建设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引资470万美元的肉联厂技改和饲料厂建设项目进行设备招标。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随着投入的逐年加大,公路运输条件得到较大改观。全区客运量3348万人次,增长2.76%;客运周转量10.77亿人千米,增长8.72%;货运量762万吨,下降3.18%;货运周转量8.71亿吨千米,增长10.5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邮电业务总收入3.26亿元,增长22.97%。城市住宅电话用户11.74万户,增长25.12%;农村住宅电话用户达7.74万户,增长73.04%。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7.24亿元,增长12.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8亿元,增长9.06%;财政支出26.03亿元,增长24.38%。支出结构有所改善,重点支出得到保障。
税收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国税总收入8.33亿元,增长8.6%;地方税各项收入为4.35亿元,增长11.52%。地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1.52亿元,比年初增加14.8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1亿元,增加5.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2.35亿元,增加1.64亿元。
教育事业正常发展。2002年,全区投资5497.62万元,完成“义教工程”82项,修建中学31所、小学51所,新建教学用房10.19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围墙、运动场、厕所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初中阶段入学率为72.17%。全区有小学2556所,在校学生达100.06万人,专任教师2.77万人;有普通中学280所,在校学生32.21万人,专任教师1.36万人;有两所大专院校,在校生4161人,专任教师350人。大方县“普九”验收合格,毕节师专、毕节教育学院、毕节师范三校合并组建毕节学院工作继续开展。
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06个,其中县级以上医院27个,卫生防疫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站9个,采供血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732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278人。
广播电视进一步普及。年末全区拥有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80座,发射机功率2.72千瓦;电视发射及转播台488座,发射机功率8.6千瓦;通广播的乡镇226个,通电视的乡镇250个。电视和广播综合覆盖率分别为81.12%和79.12%。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0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2元,比上年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1379元,同比增长5.5%,加上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税费改革等因素,农民实际增收100元以上。
全区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8532元,比上年增加823元。共有3592名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费,1758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同时在继续“两个确保”百分之百实现的基础上,还为1.07万户、2.06万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生活保障费1173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环境治理难度大;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依然突出,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人口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