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飞云崖在县城东12公里之湘黔古驿道旁,其地有崖,状如飞云,所以得此名。古树参天,流水萦回,有拱桥一座横跨溪上。桥东石坊岿然,上镌清鄂尔泰题额“黔南第一胜景”。 原庙传为苗民草创,每年农历“四月八”,数万苗胞聚集于此,跳笙、对歌、赛马、斗雀,狂欢三昼夜。明王守仁胜赞之曰:“天下山水之奇聚于黔中,黔中山水之奇聚于此崖。”飞云崖似洞非洞,内甚宽敞。顶上崖檐覆出,石乳倒垂。浮者若飞霞,亘者若虹霓,豁然楼殿门阙,悬若铜鼓编磐,并有狮象蛟龙、莲行阡陌、蜂房水涡之属。其下澄潭邃谷,幽深无底。岩半立大士像。有水出崖左,泻为瀑布。 飞云崖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后经不断增修,逐步完备。它既是寺庙建筑,又带有园林风味。平面布局可分为东西二院。东院的布置比较灵活,山门及皇经楼均位于纵轴线上。皇经楼之后,一反通常格局,长廊、滴翠亭、圣果亭、碑亭、接引阁等建筑物都依山傍水排在轴线两旁,形成比较开阔的空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飞云崖。西院的布局比较规整,月潭寺及大官厅,均自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