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保定域内西部、易县城东南 5 公里的燕下都遗址,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 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 年 3 月被评为 “ 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 ” 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 4 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史记 · 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 “ 蓟 ” ,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 “ 下都 ” 。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燕下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 8 公里,南北宽约 4-6 公里,总面积约 40 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