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木兰”,满语“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围的一种方式。据《满汉大辞典》记载,猎人在黎明前隐藏在森林深处,头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鹿鸣求偶声,以此引诱鹿以及猛兽为觅食而聚拢,给猎人创造好时机,伺机狩猎捕杀。据历史记载,木兰围场作为塞外的皇家猎苑,自康熙二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举行木兰秋狝 105次。这里还曾导演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历史话剧,成为清帝避暑、联络北方蒙古诸部和其他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诸如“乌兰布通之战”等一些历史重大的事件,也是在“木兰围场”与“避暑山庄”运筹决策的。可以说,一个木兰围场,存在着半部清史。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现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自此塞罕坝定名。四十多年来,塞罕坝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用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和人间奇迹。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地理位置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的部分地区组成;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县的四个乡相连。按地形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一1500米。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林区气候寒冷,冬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0℃,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0.9℃和-42.8℃。年均降水量438毫米,蒸发量1230毫米。年均无霜期60天,积雪时间长达七个月。年均日照时数为2368小时。塞罕坝地区在距今三百多年前曾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清朝康熙年间被划为“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塞罕坝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按起源分:人工林75.8万亩,天然林30.2万亩;按龄组分:幼龄林41.6万亩,中龄林51.7万亩,近熟林12.7万亩,树种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珍稀动物有豹、鹿、天鹅、黑琴鸡、细鳞鱼等,初霜(9月中、下旬)过后,金黄和棕红为主调,蓝天白云下处处是金黄,是观赏秋景及红叶的大好时光,也是羊儿正肥时刻。

   历史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木兰”,满语“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围的一种方式。据《满汉大辞典》记载,猎人在黎明前隐藏在森林深处,头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鹿鸣求偶声,以此引诱鹿以及猛兽为觅食而聚拢,给猎人创造好时机,伺机狩猎捕杀。据历史记载,木兰围场作为塞外的皇家猎苑,自康熙二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举行木兰秋狝 105次。这里还曾导演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历史话剧,成为清帝避暑、联络北方蒙古诸部和其他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诸如“乌兰布通之战”等一些历史重大的事件,也是在“木兰围场”与“避暑山庄”运筹决策的。可以说,一个木兰围场,存在着半部清史。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现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自此塞罕坝定名。四十多年来,塞罕坝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用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和人间奇迹。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这森林公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总面积9.4万公倾,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为主的风景林面积7.1万公倾,草原面积1.5万公倾,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六大景区104个景点。塞罕坝的资源特色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自然气候独特。

 (2)自然景观丰富。

 (3)人文景观众多。

 (4)满蒙风情浓厚。

 (5)野生动植物繁多。

 (6)具有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