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1957年建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西部是山区、丘陵,分别占20%和30%,东部是平原,占50%。耕地总面积160万亩。人口143万,其中城镇人口59万。辖两县四区(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乡镇。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开发区,2001年党政军机关全部迁此办公。目前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0万。
鹤壁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商代曾建都朝歌(今淇县),历经四代共四百余年;春秋时期卫国定都朝歌(今淇县东);战国时期赵国在中牟定都39年(今山城区一带)。境内淇河是一条史河、诗河、文化河,《诗经》中39篇描绘了两岸风情。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大伾山佛、道、儒三教遗迹并存,山上北魏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美誉。淇县古称朝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云梦山以“中华第一古军校”著称。
鹤壁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煤炭储量16亿吨,水泥灰岩50亿吨,白云岩10亿吨。淇河是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常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省重点工程盘石头水库建成后蓄水6.08亿立方米。缠丝蛋、冬凌草、淇河鲫鱼被誉为“淇河三珍”。
鹤壁区位优势明显。位于豫北城市群中心,北距北京500公里,南距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和107国道纵贯南北,濮鹤高速、壶台公路连接东西,北京至郑州快速铁路将在鹤壁设站,鹤壁正在成为豫北“十字”交通枢纽。
鹤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许多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些成为全省或全国的亮点。一是以“五大循环产业链”为主要支撑的循环型工业经济初具规模,被省列为循环型城市试点;二是畜牧业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带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以新区为中心的带状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在创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打造生态城市;四是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的长效救助机制和救助体系,经验在全省推广;五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全市推行干群双向沟通的“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转变了干部作风,化解了矛盾,得到了省委的肯定;六是全面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已有909名大学生到全市91%的行政村任职,既优化了村两委班子结构,又开辟了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得到了中组部和国家人事部的肯定;七是围绕“实”字抓作风,建立“三室联动”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全市形成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前不久省委书记徐光春来鹤调研时,对鹤壁的各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称赞鹤壁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新,小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