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飞升,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 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景区面积为321平方千米,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画卷。
武当山自然景观绚丽多姿。 武当山貌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 全山分布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等自然景观。
武当山不但风景美,而且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则更负盛名,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山上人文景观宏伟壮观,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 唐代时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627-649年),在此敕建五龙祠。 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为根本理义,直接为皇室服务的的武当道教基本形成。 至明代成祖朱棣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更封之为“治世玄岳”。 这时武当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据史载,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在建设北京宫殿(今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基本完工后,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十三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后来形成的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关联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之33处建筑,古栈道似银线串珠,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建筑,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400多处,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构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实为世所罕见。 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名山开发史上可说是仅有绝无。 整个建筑体系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每一建筑单元都建在峰、峦、坡、崖涧的合适位置上,借自然风景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壑,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 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又体现了神权的玄妙神奇,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
武当山被誉为“道教仙山”,皇天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曾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道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伴随法事礼仪活动的道教音乐,融宫廷、民间、宗教音乐于一体,具有古雅闲适、神秘飘逸的独特风格。 武当的武术也非同小可,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谓,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宗。 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武当山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著名的道教圣地。 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旅游区”,2001年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全山现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玄岳门、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玉虚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