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4个景区,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 寻访桃花源,一般乘车至桃花山牌坊下车。桃花山牌坊在公路南侧,始建于1943年,后倾塌,1973年按原貌修复,坊上石刻,介绍了桃花山的概况。牌坊横额上,饰有色彩斑澜的花和“桃花源”三个遒劲大字。牌坊两边的大柱上,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对联一幅,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过牌坊,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条水流不断的小溪,这是桃花溪。溪的右侧,长着一片茂密的桃林,穷林桥便隐藏在这桃林的深处。桃花溪一带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忽逢桃树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若在桃花盛开之时来到这里,可见桃树盖头,浓淡相间,有的鲜红如碧血,有的艳丽如姻脂。千树万树,如织就的云锦,令人陶醉。穿过桃树林,涉过穷林桥,可以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廊庑环绕的建筑,这便是桃花源内著名的菊圃。菊圃是因为附近遍栽菊花而得名的,由于廊中有历代碑碣林立,所以又叫碑廊。碑廊的尽头,为明代建造的方竹亭,体态浑厚,风格古朴。方竹亭内,碑碣壁列,多为古人题写。亭后方竹丛生,浓荫低垂,苍翠欲滴,清人唐子木“方竹亭前万竿竹,夜来时听隔林钟”之句,便是写的这里。出方竹亭继续前行,有一小桥名为遇仙桥。远远望去,可见桥下雾气翻滚,桥上浓荫蔽目。潺潺流过的桃花溪水,宛若琵琶之音轻轻滑落,相传当年瞿童遇仙,就在此处,过了遇仙桥沿桥头石级盘绕而上,即到造型别致的水源亭。亭边有桃花源,水清如镜。潭的上方,为秦人古洞。秦人古洞相传是秦时人们躲避战乱时用来藏身的,洞很狭窄,只有数十寸,穿洞匍匐而过,眼前豁然开朗,举目所及,但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了。穿过秦人洞,沿着月牙形的山湾,修筑着一条长600米的竹廊,令人称绝。竹廊不远处,有土地平旷的千丘田和屋舍俨然的豁然亭。在碧波微澜的千丘池中,耸立着一座小亭,亭内石碑上刻着清朝乾隆皇帝咏叹桃花源的诗句,因此人们便将此亭呼为“御碑亭”。御碑的对面,有延至馆与之隔池汀望,据说当年避乱的秦人筵请武陵渔人便在这里。离开延至馆径直而上,可达桃花山的最高峰,峰顶有高举阁雄踞其上,登峰远眺,只见沅水漂绕如带,桃源县城历历在目。下山后经过婷婷如盖的摩顶松,即到渊明祠(遗址)。绕过渊明祠,沿右侧山径而下,即到桃花观。这是桃花源主体建筑,雄踞桃花山主峰,分山门、前厅、正厅三部分,观门的上方,刻有“桃花观”横额,两边门坊石柱上有一副"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的对联。观旁还有两亭,观内藏有历史文人骚客所题的石刻诗及近代著名书法家的书画。桃花观下的集贤祠,供奉有陶渊明、王维、苏轼、王安石等先贤的塑像。出集贤亭右拐,循林中小径前行数百丈,即有一六角亭立于森林深处,这是寻契亭。寻契亭下有既出亭,亭下方是向路桥,它与遇仙桥隔山对峙。据传,当年武陵渔人就是从此进出桃花源的。桃花源还是研究汉诗,临摹名人字画的极佳处所之一。由于这里风景优美,自晋代开始,就修筑亭台楼阁,历代文人学士至此观赏的人多,现留有各代名家咏桃花源诗900余首,楹联匾额及石刻碑碣上100处。 游览桃花源,不仅可以贪图陶渊明所描述的“桃源仙境”,还可以品尝这里著名的擂茶。据有关史料记载,桃花源人喝“擂茶”的风俗,起于东汉时期。擂茶的原料主要有生姜、生米、生茶叶等,另加芝麻和盐。制做时将米炒熟,把上述各种原料按既定的比例调配好,加水泡胀,尔后盛在一个陶制的擂钵内,用当地产的一种中药材树制作的木擂捣成糊状的"擂茶脚子",先用少许冷水化开,接着冲上沸水即成。这种茶,甜、咸、辣兼有,色、香、味俱全。当地人喝擂茶,除了要求趁热外,还要备些炸黄豆、绿豆、花生、萝卜干等,边喝边吃,喝后有肚脾舒适、神志昂然之感。据说长年累月地喝,可以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从桃花源西去30余公里,还有一个新开发的游览点夷望溪。夷望溪是10年前修建电站拦河大坝而形成的高峡平湖,这里碧水平若明镜,碧波涟漪,两岸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抬头山环水,低头水映山,山水相连,倒影重重,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冬季若降瑞雪,那满山翠竹,晶莹透亮,好一幅幅银雕玉刻。更令游人叫绝的是,雪后晴天,泄洪闸站一开,飞泻而下的河水激起巨大的浪花,高达50余米,漫天水雾通过阳光折射,五彩缤纷,蔚为壮观。从夷望溪进入沅水,游客还可观赏到桃花源的“外八景”:潼舫洲夕照、浔阴古寺钟罄、梅溪烟雨帘幕、漳江阁琼楼玉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