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86.1万(2005年11月1日零时统计);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头、赤峰、乌兰察布、乌海、呼伦贝尔市、通辽、鄂尔多斯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 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 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年均气温一1~1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草原面积居全国前列,大兴安岭林区木材蓄积量较大。
内蒙古工业在建国后发展较快,以采矿、冶金和稀土工业为骨干,毛纺、森工、机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发展。本区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牧区草场肥美,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细毛羊均为著名畜种。农区集中于河套平原与东南部丘陵谷地,出产小麦、莅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疆域辽阔,地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东起东经126度29分,西北东经97度10分,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东西直线距离为400多公里。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 、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 。
气候特点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 其中位于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全年有风日在272天以上,为全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行政区划
人口
人口统计
200511月1日零时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4.04万人,人口出生率10.08‰;死亡人口13.02万人,人口死亡率5.46‰;年末全区总人口2386.40万人,比上年增加2.05万人。
文化程度
2005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3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招收学生7.09万人,比上年增长1.1%;年末在校学生23.0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6.29万人。全年招收研究生2965人,比上年增长23.4%;年末有中等职业学校236所,招收学生8.45万人,比上年增长25%;年末有普通高中359所,全年招收学生19.84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年末有普通初中1346所,全年招收学生32.77万人,比上年下降6.4%;全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4%,小学学生辍学率0.22%。
·农业资源
内蒙古现有耕地549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倍,实际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超过80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内蒙古农作务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 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畜牧业资源
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 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发展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森林资源
内蒙古森林总面积约1406.6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二位,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13.8%,高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森林总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树木种类繁多,全区乔灌树种达350多种。内蒙古森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的3/4以上,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这里盛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黑桦等,均为著名的的优质林木。此外,在罕山、阴山、贺兰山等山地也生长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地区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杨林;大青山、乌拉山、蛮汉山的山杨、白桦林;贺兰山的云杉、松树林以及大青沟阔叶林等,都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人工林也是内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37万公顷,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
1978年开始进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使全区平原农业一半左右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草原建设也得到林木保护。
-水资源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15.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58条,较大的湖泊有295个,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0毫米--500毫米。全区淡水面积85.7万公顷,可利用水面为51.1万公顷,已利用的水面有49.5万公顷。发展淡水养殖前景广阔。饲养的主要鱼种有鲤、鲫、鲢、鳊等十几种,尤以黄河鲤鱼最为著名。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养鱼户发展到2600余户,从事渔业人口已达1.5万人。
·野生动植物资源
内蒙古各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已分属于1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的有24种。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大叶草、芦苇、红柳等70多种。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等500多种。榛子、山杏、金莲花、松籽等几十种植物的种子是榨油的好原料。酿造的重要原料有越桔、笃斯、悬钩子、山樱桃等。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和发菜最负盛名。内蒙古兽类分属于24科,有114种,占全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具有产业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分属于51科,有365种,占全国鸟类的31%。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同49种。蒙古野驴和野骆驼属于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还有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3,多属害兽。
·矿产资源
内蒙古是我国矿床类型比较齐全的省区之一。现已发现各类矿床4100多处,种类达128种。已探明储量并上储量平衡表的有83种,其中能源矿两种,金属矿32种,非金属矿49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7种,前3位的有22种,居全国前5位的有41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56种。全区现有大型矿产地106个,中型矿产地177个,小型矿产地501个。铌、锆、稀土、冰洲石、煤、铬、锌、钽、铍、铅、萤石、砷、蛭石、锡、硅藻土、珍珠岩、铁、铜、银、钨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特别是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之首。内蒙古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其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目前已发现大小铁矿产地254处,累计探明储量17.12亿吨,居全国第9位,储量集中于包白和集二两条铁路沿线。其中白云鄂博以富有铁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而成为世界罕见的“宝山”。铬铁矿探明储量18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已知锰矿产地35处,储量31.4万吨,居全国第15位。有色金属资源已上储量表的矿种有铜、铅、锌、铝、镍、钴、钨、锡、铋、钼10种,其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6种,矿产地102处。贵重金属资源,全区共发现金矿床、矿点200余处,探明储量的原生金矿产28处,保有各类黄金储量127吨。银矿产地23处,累计探明储量4749吨,保有储量4141吨。冶金辅助原料资源,非金属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64处,其中铸型用砂、铁矾土、萤石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化工原料资源有硫铁矿、湖盐、芒硝、天然碱等11种,其中天然碱、硫铁矿、芒硝、砷、泥炭、溴在全国储量排序中居前5位。达拉特旗芒硝矿储量34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芒硝矿之一。建筑原料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石棉、石墨、石膏、石灰石等15种。其中蛭石、冰洲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石膏、砖瓦粘土储量居全国第2位,耐火粘土、云母储量居全国第3位,石墨居全国第5位。
·煤炭资源
内蒙古含煤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截止1993年底,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储量2253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二位;远景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位。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有67个旗县储有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2%。其中100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处,10亿吨---100亿吨的大型煤田有11处。
2007年8月,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境内发现一处煤田,预测资源量超过50亿吨。 国土资源部公布消息说,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超过山西省,居全国第一位。
民族风情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民间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北京喇嘛》等。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