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菏泽 (hézé)

城市名称:菏泽 (hézé)

所在省份::山东

城市区号:0530

城市邮编:274000

城市位置: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

城市区划: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其它信息:

城市简介:

菏泽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881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菏泽史称“天下之中”,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周、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  

自然环境
 
菏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菏泽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顷,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油、林、畜生产基地。地下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等。开发条件优越,利用前景广阔。

历史沿革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遗址在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与济水相接。《尚书·禹贡》载:“导菏泽,被孟猪。”唐时更名龙池、九卿陂。后来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菏泽遂被黄河泥沙所淤平。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菏泽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区)或都有发现。古史中称誉的唐尧、虞舜、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历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境内曾置有三国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顾国、黎国(今境鄄城与郓城之间)。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其境分属曹国(都定陶)、郜国、须句国、鲁国、卫国、宋国的辖地。

春秋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为齐、楚、魏所辖。至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

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北部属砀郡(治砀山县)。

西汉至隋近600年间又数度变迁。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南部属宋州。 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

唐代(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东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南部属宋州(治睢阳)。

元代(1271~1368年),属中书省。

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年),1912年,政区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道为省的监察区。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四道增为11道制,于今菏泽市区置曹濮道(治菏泽)。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第二区治菏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并入濮县)……属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政府撒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成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未变。
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相继产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区。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境域分属以下几个专区: 冀鲁豫第八专区。1940年4月初建立运西专区,是年11月改称鲁西二专区,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1941年鲁西行政区并入冀鲁豫行政区,从此脱离山东省。 冀鲁豫第十一区。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区(因地处微山湖西),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位于今境南部,专署常活动于单县东南蔡溜、张寨一带。 冀鲁豫第十专区。1941年5月建立冀鲁豫三专区,7月改为冀鲁豫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二十二专区和冀鲁豫十专区。辖区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权等县部分区域。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驻郓城潘渡和陈坡,原冀鲁豫十一专区改为三专区,十专区改为五专区。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撤销湖西专区,其所辖县分别 归菏泽、济宁两专区。
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
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地区建制,改称菏泽市,原菏泽市(县级)改称牡丹区。菏泽市下辖郓城、巨野、单县、成武、定陶、曹县、东明、鄄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两个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菏泽市辖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881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74000。区号0530。 面积12238平方千米,人口874万人(2003年)。
牡丹区 面积1415平方千米,人口137万。邮政编码274009。区人民政府驻中华西路。
曹县 面积1969平方千米,人口142万。邮政编码274400。县人民政府驻曹城镇。
定陶 面积 846平方千米,人口 61万。邮政编码274100。县人民政府驻定陶镇。
成武 面积 949平方千米,人口 63万。邮政编码274200。县人民政府驻成武镇。
单县 面积1702平方千米,人口117万。邮政编码273700。县人民政府驻单城镇。
巨野 面积1303平方千米,人口 93万。邮政编码274900。县人民政府驻巨野镇。
郓城 面积1643平方千米,人口109万。邮政编码274700。县人民政府驻郓城镇。
鄄城 面积1401平方千米,人口 78万。邮政编码274600。县人民政府驻鄄城镇。
东明 面积1370平方千米,人口 74万。邮政编码274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名人
 
菏泽历史上名人辈出,著名的有彭越,吕后,黄巢,宋江,张春桥,

现代也是如此,有何思远,何鲁丽,彭丽媛,李雪健,李建国,刘和刚等等。

民间文化
 
牡丹之乡
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我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品种多至600余个。历史上形成的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菏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国花研究会,系统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自1992年起,我市举办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为宗旨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 每至花会,各种商贸活动、文艺活动珠联璧合,游客如织,商家云集,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牡丹产业已成为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花随人意,四季常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已成为菏泽人的骄傲,并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书画之乡
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李眉川等,现代有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等。真正群众性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 业余)校(班)近百处。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目前,菏泽的书画产业已形成城市、乡村于一体的网络,如菏泽城内的马海书画产销一条街、曹县邵庄农民书画之乡已初具规模,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该县农民书画作者近2000人,年书画产值达2000多万元。曹州书画院作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建院以来已举办书画展览200多次。

戏曲之乡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是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四平调的发祥地,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四平调和豫剧;曲艺有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传书、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等。其中枣梆系全国仅有的,有“天下第一团”之称。

菏泽戏剧历史辉煌,五彩缤纷 。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
菏泽是山东梆子前身曹州梆子的故乡,巨野大姚班和定陶大兴班等古老山东梆子科班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大兴班解放后来到菏泽,定名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1958年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

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观看了定陶两夹弦《三拉房》剧目,1964年春,朱德委员长观看了柳子戏《向阳人家》等剧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看过菏泽的地方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些剧目如山东梆子《老羊山》、《墙头记》、柳子戏《孙安动本》等,还被拍摄成电视、电影。地方戏曲在历届全国、全省戏剧汇演评比中,多次捧回大奖。

九十年代,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95年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戏曲汇演获9项奖;1996年排演的现代戏《龙门渡口》(马家振编剧)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省地方戏邀请赛上获12项奖,同时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改编、排演的传统剧目《老羊山》,被山东省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并在全国发行。

菏泽市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山东梆子现代戏《山东汉子》,取材于菏泽单县农民孟昭良脚蹬三轮车行程三千里,义送土家族残疾女返回湖南老家的真实事迹。2003年8月进京汇报演出,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金奖及最佳编剧、导演、 音乐、舞美、男、女最佳演员6个单项奖;2004年9月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剧作、导演、音乐设计、表演奖;10月,赴京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献礼演出;2006年,参加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展演。《山东汉子》还曾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大奖及导演、编剧、音乐设计等8个单项一等奖;2005年该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

菏泽市枣梆剧团演出的《包公卖官》参加全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演出,并获得九项大奖。

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社会认可、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如任心才、刘君秋、刘桂荣、刘桂松、李京华、张文英、朱桂芹、王凤云、何西良、马金凤、崔兰田等。

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任心才先生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在《闯幽州》中饰杨继业,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外他还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奖。

中年演员朱桂芹还夺得了第十六届全国戏剧“梅花奖”。青年演员刘翠芳夺得河南“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孙鸿雁、李俊山等9名青年戏剧工作者勇闯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剧擂台赛,并多次捧回大奖。目前,全市现有县区剧团11个,各类民间演出团体200多个。

武术之乡
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极拳等达39个之多。解放前菏泽各县大都建有国术馆。 建国后,优秀传统武术艺术得到了弘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 、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郓城宋江武术院、单县民族武术馆、东明东方武术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群众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全市有80%的乡镇,40%的行政村开展有武术健身活动,全市有30多万人参与武术运动,男女老幼习武者到处可见。 近年来,武术馆(校)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优秀人才成批涌现。

从菏泽走出较有影响的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交通运输
 
菏泽市交通十分便利。菏泽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日照~菏泽~西安~阿拉山口~菏~鹿特丹)在这里十字交汇。菏泽公路四通八达,全市通车里程4500公里,105、106、220、327四条国道通贯全境,18条干线和127条县乡级公路纵横交错。市区距济南机场220公里,距郑州机场230公里,距嘉祥机场仅75公里。

菏泽地处四省交界和济南、徐州、郑州、新乡等大中城市的中心位置,是我国承东启西,引南联北的接力站和桥头堡。二是交通便利。京九铁路南北纵贯5个县区,新石铁路东西横穿4个县区,境内铁路总长272公里,地方物资专用线23.2公里。有县级站8处,日通过客车19对;四条国道纵横交错,公路通车里程7649公里。 菏泽市区内现有出租汽车2千多辆,有公共汽车线路18条,乘车非常的方便,能够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的出行需要。

矿产资源
 
菏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粮棉林畜生产基地、全国三个农区畜牧大市和首批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境内煤炭储量281亿吨,正在开发建设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最大、最好、最后一块煤田;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5625万吨、273亿立方米,已成为中原油田重要的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好,现已形成以电力、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林产品加工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化工产品、裘皮服装、果蔬食品、木制工艺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菏泽已被山东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

文化教育
 
菏泽学校:菏泽学院 菏泽新闻学院 菏泽职业交通学院 菏泽职业学院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菏泽音乐学院 菏泽技术学院 菏泽财经学院 菏泽医学院 宋江武术学院。


历史名人
 
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子、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 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春秋时期的伯乐孙阳,清末武状元张宪周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产业发展
 
菏泽市国民经济正在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菏泽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具体工作指导上,坚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重点发展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2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326.7亿元和292.6亿元; 三次产业40:36: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7亿元;全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其中出口2.9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投资过千万元的在建项目489个。
  
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较快,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在困境中实现较快增长,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企业总体效益明显提高。“商贸兴城、三产兴区”战略成效显著,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专业市场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总量膨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3元和413元,比1997年增长29.9%和68.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64.14亿元,比1997年增长89.9%。
  
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形势日趋稳定。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任务得到较好落实。顺利实施了乡镇规模调整,合乡并镇工作圆满完成。积极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劳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政府提速初见成效。大力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住房商品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在稳步上升。

人文历史
 
上古由来
自古至今位于多个行政区划接合部的地方,与历史文献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结下不解之缘,其三百多个古文化遗址又满载仰韶、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商周等不间断的历史文化器物予以证明。菏泽之名,出自《禹贡》。在《禹贡》中,菏泽大部属济水、濮水流域的古兖州,东部属徐州,南部属豫州;《职方》中说其东部还曾一度属青州。

上古地貌
史籍记载的菏泽境内的山、丘、陵,就有历山、涂山、景山、文亭山、箕山、大陵山、巩山、富春山、栖霞山、千干山、金山、菏山、凤咀山、曹南山、左山、仿山,犬丘、陶丘、清丘、青丘、咸丘、谷丘、乘丘、廪丘、楚丘、梁丘、莘丘、安丘、葵丘;安陵、桂陵、马陵、荆陵等百余处。据调查考证,现菏泽境内尚有三百余处上古先民的生活遗址。这些崮堆也就是上古岗丘布野的最好佐证。丘呈灰黑土质,一般高出地面五六米,地下深埋四五米,说明古人生活的丘顶,距今地表在五米左右,而丘下平原,则可能在今地表十米上下。至于湖泽底部则应在数十米不等。前几年,定陶县杜堂乡打井,在30米处掏出大量黑淤泥层,并杂以贝壳、河蚌、藕莲子之类,说明宋以前菏泽湖的湖底在30米深左右。
  
根据《禹贡》、《左传》等书记载,菏泽之域有名的较大湖泽是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有名的河流是济水、濮水、沮水、雍水、菏水和汴水、黄枝水、弥水。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所见菏泽之域四泽八水及十多条河流情况作了详尽记述,后世又有很多学者为疏作考,使我们了解到这些湖泽、河流的一些基本情况。古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将会证明,菏泽是延续三千年仰韶文化的东边缘,又是延续二千年大汶口文化的西边缘。两种文化在这里撞击、融合,诞生了先进的龙山文化,又陆续传播四海。

三皇五帝
对传说中的三皇,司马迁用“尚矣”二字避之,对先祖五帝,司马公作《本纪》记之。随着考古学不断发展和地下文物佐证,距今六千年前后的上古文明不断被发现。中国传说古史三皇五帝之存在,越来越接近史实。在地下考古未能佐证之前,古文献记载不失为研究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基础和考证脉络。结合“经”、“纬”书载,华胥氏、伏羲氏,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蚩尤、帝挚、帝尧、帝舜、帝禹、伯益,乃至夏启、太康、少康、商汤、伊尹、太戊,无不生于斯长于斯,活动、立国于斯。
  
华胥是中华先民见诸史籍的第一位有姓名的始祖母,是距今6400年前后,母系风姓氏族的领袖,带领先民在雷泽周围渔猎、采集、生息。当时为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先民以为华胥姑娘踏了雷泽岸边雷神的脚印而怀孕,并在雷泽岸边“成”这个地方生下伏羲。“成”,在雷泽东岸,即今鄄城县东南红船镇至牡丹区胡集乡之间。伏羲成了龙的儿子,其氏族图腾变成了龙。伏羲氏最主要的贡献是“结网罟”。他能在人口繁多难以果腹的情况下,创造发明了网,用以捕鱼、捕兽、擒鸟、缚龙(鳄鱼),解决当时民众的饥荒。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伏羲陵和女娲陵在巨野县东境。

上古典籍所言之地名,皆在菏泽,或方圆200里左右。冀州,据《说文解字》、《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解释为古代中原之泛称。如泰山一带曾称冀州,河南嵩山一带也曾称冀州,山西、河北也称冀州。菏泽之地,正在这三地之间,况且“陶”地自华胥、伏羲起,为古先人生活中心,当然也属古代冀州。西周之后冀州和东夷之名,是西周以洛阳为中心,把陶及以东之地统称为东夷之故,应视为是地理方位名,非族属。孟子、司马迁就是把东夷作地名来说的。

夏商圣地
据王国维等学者考证,夏十九王皆不出古兖州之域。其前五王之都城,均在菏泽域内的古平阳,也即秦汉之成阳。因此可称其为夏、商二代的圣地。  
  
《汉书》载:颛顼五世而鲧,鲧生禹。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濮水流域的鄄城县雷泽、历山一带。现代学者沈长云教授研究认为,夏后氏源于雷泽、历山。鲧之妻族是有莘氏,史书上著名的“有莘之墟”,即在今曹县之莘冢集。大禹就生在有莘氏族,长大后在陶丘和舜相识。

亘古以来,菏泽之雨水、客水,东流至汶上、嘉祥、滕县等泰蒙山区二级岗台高地,或南下入淮,或东北流至大野泽,经济水、过梁山、济南而入海。倘若境内沟河淤塞,每遇黄河涨水或天雨大作,则四泽八水泛滥。帝尧时,连降天雨十三年,命鲧治水不成而放之羽山。复命禹治水,敷土浚川,疏通八水而入四泽,再入泗(江)、入淮、入海,使人民“降丘宅土”,安居乐业。《禹贡》字不满二千,而四处提到位于菏泽市境内的十三个地名、水名,足以说明这里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区。对此,沈长云教授已有翔实之论述。夏禹治水功大,受舜禅让而为帝;禹子启杀治水有功的伯益而自立为王,建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夏后王朝,共传十九王。

辉煌失落
菏泽失去古代历史文明和交通优势的主要原因有四:黄河的冲击及泥沙的掩埋、长期战乱的摧残、历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传历史文化。自上古至两汉的数千年间,菏泽为先民生息圣地、天下之中。至南北朝时已经衰退,金元时彻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泽过去还曾有过灿烂的文明。菏泽失去古代历史文明和交通优势的主要原因有四:黄河的冲击及泥沙的掩埋、长期战乱的摧残、历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传历史文化。两汉四百年,黄河决口达16次之多,尤以两汉之交为甚,使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东汉以来,河、济、汴三水交流,菏泽全境在黄泛之中达60年之久,人民流离失所。直到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才解决了菏泽水患,使河、济归流,土地涸出,人民始为生计。金、元、明三代二百年,洪水把菏泽的四泽八水全部淤塞填埋地下,在地表已无任何痕迹可寻。高原黄土随黄河水一次又一次地掩埋着菏泽之域的上古文化,使两汉遗迹埋在地表以下8-10米处;使唐宋遗迹埋在地表6-8米以下;就连很多明清遗迹也掩埋在二米黄沙之下。探测表明,古陶丘在地下10米处,汉成阳在地下8米处,唐曹州在地下6米,宋南华、冤句两城在地下5米,就连1855年单县黄河决口,有数十村庄竟在今地表3米之下。这样一次次的掩埋使四泽八水完好的水系全部毁灭,菏泽终于在金、元、明三代被黄河彻底送上黄泛灾区。但尧舜禹汤时的居民遗址,却反呈现在地表之上,皆因其是避水高台之故。遗址之下究竟还有什么文化,不得而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菏泽之域先是官兵与黄巾军的争战之地,后是曹操、吕布、张绣、袁绍等军阀的混战之所。古城定陶、廪丘、兖州(鄄城)、昌邑、成阳、巨野、乘氏成了军阀争夺厮杀的战场,十几座汉城毁于三国混战。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菏泽又成了争战之地。《文献通考?曹州》条称:“西晋之末,争战之地,三百年间,伤夷特甚。自宇内平一,又如近古之风。”查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册》,就会看到,自三国至隋统一中国,菏泽之域被瓜分得四分五裂,版图归属、政权变更皆像走马灯一样,又何谈两汉盛世时菏泽农业的辉煌。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国,菏泽每一次都是农民战争或政权更替的重要战场。这无疑都是对菏泽农业、商业经济的一次次毁灭。

研究专家
对于古陶、济濮之间、雷泽周围的历史文化沉积,从春秋、战国、两汉,到唐宋元明清,都有人关注、记述。民国以来,更有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关注于此。孙星衍、王国维、顾颉刚,付斯年、蒙文通、吕思勉、杨向奎、沈长云等史学界的著名人物都有著述问世,都在努力寻觅上古先民失落的历史。

菏泽光复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定陶、菏泽、鄄城三个县的残余汉奸队,仍龟缩在菏泽城。 鄄城县汉奸头子王文宪却被国民党委任为山东省保安第五师师长,兼菏泽城防司令,妄图抵抗受降,继续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

1945年10月中旬,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指挥部,在5分区驻地菏泽大张集举行军事会议,决定打下菏泽城,消灭王文宪。
  
在日军占领菏泽期间,汉奸李森亭曾苦心策划,严密设防,王文宪自霸占以来,继续加固工事,屯兵备战。城墙宽逾10尺,高越3丈。城墙阴森,垛口耸立,间有掩体,个个相连,四门城楼屹立,炮楼分设两侧,瓮形城门坚固,外绕木栅,既宽又深的护城河,成为天然屏障,岸外尖头木桩密布。在八路军尚无大炮,又无坦克的情况下,要攻坚破城,实属不易。
  
10月21日,各路大军扫清敌伪外围据点,直逼菏泽,将所谓“坚不可摧”的菏泽城团团围住,水泄不通。
当时,5分区14团和18团会攻菏泽南门一带。部队展开以后,开始坑道作业,迫近城垣。
汉奸王文宪闻报后,登南门城楼,呼“程老五”(14团团长程书勋)名字向城外叫骂,称若程能攻破县城他不姓王,气焰嚣张,作垂死挣扎,程书勋也在城外掩体内对王文宪指名怒斥,并发誓定破敌城。

当晚,5分区18团杨光义团长(1947.5在安阳战役牺牲、时任1纵20旅62团团长),让炮手试用迫击炮平射,但炮弹只能在城墙上击出几个浅浅的弹洞。因而只有采取攻坚战术。攻城指挥部立即命令四关各部挖掘地道。在南关担任此项任务的是5分区工兵排和18团3营2连的战士们。曾在延安军政大学工兵队学习过的作战参谋张梓玉,担任技术指导,他选好坑道口,用指北针定好方向,测量长度,整整60米。坑道中间要经过一丈多深的护城河,随时都有塌方漏水的危险,作业必须慎而又慎。
  
自21日到23日凌晨6点时,掘进30米。当坑道已穿过河底,全长有45米时,出现了缺氧现象。张梓玉马上在地道上方制作通风眼,战士才精神抖擞起来。地道挖到50米处,突然塌方,泥土堵塞了坑道,一个战士被砸在下面,大家紧急行动,先抢救战士,接着用木料抵牢加固,才止住了塌方。
  
当南关的地道快挖到城墙下时,东关的地道掘入护城河,因漏水而报废。西关的地道因方向掌握不好,遭敌破坏,东西两关地道挖掘的失败,使南关坑道的成败,更为关键。5分区赵基梅司令员亲自下坑道参加并指挥挖掘,28日晚饭前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坑道掘进任务。

在往坑道填充炸药时,14团程书勋团长命令战士们找来两个棺材,抬进南门下的坑道里,然后往里面装满数百公斤炸药,为确保一举成功,程团长又命令战士们另加了两布袋炸药。

29日凌晨4点,一营突击班用太平钢板制成的“土坦克”进行爆破。驾驶“土坦克”的战士,把一捆集束炸弹和一个很大的炸药包,放在距城门20米处的木栅门下,然后拖出牵引导火索的绳子,再拉着“土坦克”退回来。几声巨响,木栅与铁丝网铁蒺藜被炸得稀烂。
  
29日凌晨5点,负责坑道引爆的战士迅速启动了手摇小发电机,电流冲进了地道的药室,随着一道耀眼的闪光和“轰隆”一声巨响,爆破成功,南城楼和城门掀到半空中,顷刻间变成一片瓦砾。
冲锋号响了,战士们迎着滚滚硝烟,脚踏片片瓦砾向前冲去。接着东门、西门围城的部队开始了总攻。无数云梯飞架在城墙上,队队战士飞跃而上,刺刀在硝烟里晃动,人流在枪林弹雨中奔走。
  
七时许,北城东段城墙上突然抛下许多绳子,敌人顺着绳子下滑,守候北门的二分区三团二营三连的战士们乘机发起攻击,敌人一片片倒下,残敌四处乱窜,慌不择路,很多人掉入护城河,被击毙、淹死,使护城河横尸断流。国民党菏泽专员崔立三的尸体也浮在护城河里。
  
激战在北城外进行了2个多小时,最后有两股敌人分别往东、西两方向逃跑。西逃敌人跑出20里,又被南华、昆吾两县的县大队全歼于去东明的路上。东逃的敌人在桑堤口与巨菏公路上被二分区五团消灭大半。剩下的不到百人与龙固、田桥据点的敌军一起往济宁窜去。匪首王文宪也在这伙逃敌中,被我军击伤于桑堤口,伪装成伤兵匍匐而逃。战斗至黄昏前全部结束。

此役,共击毙敌专员崔立三、敌旅长赵兴汉等以下官兵450名,击伤敌营长冯心阁以下官兵390人,俘虏敌旅长孙连科、团长田根溪、李耀东、董子祥,原伪县长陈华亭等以下官兵3524人 ;缴获迫击炮1门,掷弹筒68个、手榴弹3000余颗、各种枪支4233支、汽车9辆、摩托车1辆、战马300匹、电台2部、电话机45部、粮食30余万斤,军用物资一大宗。
  
菏泽城解放了。1945年10月29日,我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进驻菏泽城内,成立了中共菏泽市委和市政府。这就是菏泽历史上的第一次解放。市委、市政府成立之后,尽快地医治菏泽地区的战斗创伤、加强城市经济建设,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时刻不忘消灭共产党。
  
时至1947年12月,我第二野战军首长决定向占据菏泽、东明、考城的敌人发起攻击,打通黄河南北我军交通线。根据上级作战指示精神,12月28日24小时完成对敌包围。29日6时前肃清护城堤内及四关之敌,占领其阵地。
  
28日晚,我第八纵队由定陶地区向菏泽挺进,于22时与菏泽城外围敌人警戒部队接触,22师、23师、24师都占领了敌人外围阵地,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

29日白天,我军对菏泽城及城关的敌人进行侦察,晚17时发起了攻城战斗。29日我军22师的65团当即占领秦海,并协同64团向东关冲击,占领东关大部。因部队冲击动作不够迅速,火力支援不力,致使我军架于壕沟上的大桥被敌破坏,冲击受挫。我第23师67团歼灭了城南关外火柴公司之敌后,当部队冲击第三道堑壕时,受敌密集火力压制、攻击没成功。68团向城西南角进行钳制性冲击、也不奏效。24师向北关冲击,仅摧毁了城外三个据点。71团向西关进攻也没大进展。
 
1948年元旦,怀着对人民群众的仇恨,张奎生大施淫威,抬着被杀害的革命志士和无辜群众的头颅,向国民党军献媚,取宠邀功。之后,我菏泽县公安局局长曹智民等18人,被敌人堵于定陶县力本屯村(城西南10公里,距马集正西四公里)地道内,火烧烟薰,全部牺牲。我五分区副司令员周柱安、菏泽县县长杨芳江不幸牺牲。6月,张奎生率部袭击南华县北部,临河区委书记李文轩被捕英勇就义。
  
1948年9月,解放军围攻济南,王耀武被俘、济南解放。在菏泽的国民党军政界人员,如坐针毡,惴惴不安,已预感灭顶之灾将至。9月30日冒雨弃城仓皇逃遁。当日菏泽城彻底解放。

菏泽市牡丹区努力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使工伤保险惠及更多的农民工,该区今年工伤保险新增参保7800人,参保总数达到2.9万人,其中农民工2.2万人。 大众网菏泽8月9日讯 ( 通讯员 丁其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