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王母池

  王母池庙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也称王母庙,位于泰山南麓红门宫东南。创建年代无考,三国时已有建筑,魏曹植《仙人篇》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句,经历代重修,遂成现在规模。1959年翻修王母殿、东西配殿和悦仙亭,保存了清代风格。  王母庙是三进式庙宇,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6米,东西宽53米,面积3900.8平方米。由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组成。  庙门1间,面阔3.45米,进深3.55米,通高5.65米,四角施木柱,五脊硬山顶,两山墙砖石砌造。门宽1.3米,高1.82米,棋盘式门。  庙前有火池,供香客燃烧香烛之用,火池南有照壁,上书“万代瞻仰”四个大字  王母殿3间,面阔9.76米,进深7.33米,通高6.4米,四柱七檩五架梁前后步廊式,后廊括入殿内,五脊硬山顶。正向开门,装四隔扇门,次间开窗,各开一隔扇窗。正间供王母铜座像。  沿阶而上至正殿,内祀明代铜铸王母坐像。殿两侧为耳房,前有配殿。东3间为穿堂,卷棚硬山顶,七檩七架梁,顶铺仰瓦灰埂。  东配殿3间,面阔9.2米,进深5.3米,通高5.6米,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正间向东延伸,名观澜亭,卷棚歇山顶,面阔3.9米,进深2.4米,门悬“观澜亭”和“咽石山房”匾。  西配殿又称药王殿,3间,面阔9.45米,进深5.07米,通高6.05米,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原供唐代名医孙思邈,今为泰山文物展室。    山门上嵌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题匾。门内为池,周环石栏,中架拱桥。池东立《泰山凿泉记碑》,叙述冯玉祥于1932年在此凿朝阳泉的经过。池西洞内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内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  后院台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吕祖殿。七真殿分前后两部。前为廊,阔15.6米,进深7.2米,通高5.3米,五间三柱七檩五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悬山顶。前檐柱圆形,后柱方形,施石鼓形柱础。后面与前廊相连有殿3间,三柱七檩五架梁,前廊式,五脊筒瓦硬山顶,阔9.1米,进深5.35米,通高6.8米。殿内原供明代彩塑吕洞宾、李铁拐、何仙姑及吕祖弟子柳树精、苗庆、焦成广、济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称名塑。1946年,陈毅登泰山时指示拨款加护玻璃罩,1966年像毁,1986年重塑。殿东有蓬莱阁与殿相连。殿前有悦仙亭。悦仙亭在王母殿后,为四角四柱方亭。  庙前原有飞鸾泉,1956年改建为喷水池。池南有朝阳泉,系冯玉祥为解泰城居民饮水之难而凿。  庙东临中溪绝涧,《山海经》称“环水”。旧时跨涧为王母筑梳洗楼,故俗称梳洗河,今柱础尚存。溪中有虬在湾。《水经注》称:“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湾南有八仙桥。桥南有“将军石”、源清流洁”、“水不在深”诸刻。明代李养正诗:“携磕踏秋遍,瑶池景更幽。水澄清似玉,松老曲如虬。乍冷依山足,高眠枕石头。忽闻青鸟唳,仿佛到昆丘。”  王母池西为老君堂,建于唐,原祀老子。唐代帝王均修斋建醮于此。内有《鸳鸯碑》,1960年移双束碑亭,1968年移岱庙埋存,1982年立于岱庙东碑廊。今庙尚存正殿和古柏、老槐及银杏树5株,辟为虎山中学。堂南为岱岳观旧址,即东岳庙中庙,现为山东林业学校树木园。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