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猷墓志铭 1983年出土于临淄区大武乡黄山之北,此为北朝崔猷墓葬所在。志石为青石质长方体,高114厘米,宽69厘米,厚15厘米。首题为“魏故员外散骑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13行,满行11,行34字,余行18-33字不等;铭文四言句,共4行,满行3,行34字,余行26字;另有夫人、子女和主要亲眷志铭6行,行21~25字不等。字体为魏体楷书,字迹清晰俊逸,镌刻精细。此碑是考察和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藏于临淄文物管理所。 宋四帝御押石碣 在博山区李家窑村凤凰山玉皇宫庙内,嵌于正殿前卷棚东山墙上。正书阴文,碣面镌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一押泐阙。1737年(清乾隆二年)正月初九日,宫被火焚,但碣尚存。唯年代久远,石崩字洼。押后有字7行,据《续修博山县志》载:可认文者仅有24字。《颜山杂记》载:押后有字7行,可认文40字。 大奎山摩崖石刻 位于淄川区昆仑镇奎四村大奎山顶峰东侧石壁上。阴文、楷书。书写不工。 《淄川县志》载:“县南二十五里,山顶峭壁间有大铁环,相传为洪水时系船处。今遗迹犹存。其石壁上,又刻四十三字。为四行,云:‘天圣十年九月一日记(阙三字)住高(阙二字)公起建大寺九座,塔两座。内石峰高四万二千尺大尺,开河一道(阙二字)’右楷书,大二寸许,依稀可辨”。 山顶铁环已无,壁间石刻犹存。只是文字与县志记载迥然不同。现存石刻48字,曰:“记天圣十年九月一日僧道鉴合性高旅愿有心起建大寺九座,塔两座,内石○高四万二千尺大尺,松林九座,开河一道建。” 天圣十年为1032年(北宋明道元年),距今950余年。此石刻若果真为北宋遗迹,对研究大奎山一带古代的地理风貌、自然形胜有参考价值。 斩蛟碑 原在张店区沣水乡范王庄,1982年运往市博物馆。此碑,有这样一个传说:今范王庄西南约10米处,有个较大的水湾,水盛不竭,相传元代时有一书生赴京赶考路过此处,适见一妇人于湾边洗衣,落水而亡。书生询问当地百姓,得知湾中有一蛟龙,经常伤害人畜。书生为官后又到此地,便招募壮士把湾中蛟龙斩了,为民除害。村人便于此建庙立碑,纪念此事。今庙废碑存,人们传呼“斩蛟碑”。 此碑系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三月立。青石质,高173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圭首,额题篆书“灵显真君庙记”,碑文正楷竖写,其内容多记斩蛟治水事宜。 敕女石碣 嵌于博山区颜文姜祠正殿内东墙上,长95厘米,宽37厘米,正楷阴文,为宋神宗的敕封文告。 咸平石碣 嵌于博山颜文姜祠西庑西墙上,长70厘米,宽58厘米,楷书阴文。1003年(北宋咸平六年)立,内容主要记述重修颜文姜祠之事。 北岭庄石刻 清光绪年间出土于北岭庄,故名。原在桓台县北岭庄罗氏宗祠内。现存忠勤祠内。石呈长方形,高40厘米,宽80厘米,厚26厘米。刻有隶书108字,尾有隋唐名将“李靖书”字样,为唐代石刻。 水月松风石屏 原在桓台县新城镇司马园中,1983年移入忠勤祠。石屏呈屏风式,主石为方形,边长各2.3米,上镌“水月松风”4个斗大行书字,下款题“晋王羲之书”。石阴镌《麒麟松风图》。主石左右有镶石两块,镌“风竽鸣地籁,云锦发天机”的联句,字近正楷,无题款。主石与镶石下有巨石基座,长280厘米,宽80厘米,厚60厘米,四周饰莲花图案。石屏上盖雕有瓦铛起脊的独石顶帽,将主石及镶石全部覆盖。 蒙古族石碑 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庄,1346年(元至正丙戌年)由僧住忽都所立。碑高51厘米,宽106厘米,厚34厘米。1985年春曾于西龙池村东首,淄河东岸田中出土双龙碑首一方,石高1.35米,宽1.25米,厚0.35米,上题“困宁路达鲁花赤先茔之碑铭。”此铭佐证,该处可能为蒙族一大基地,以待后考 临淄县城四门石匾 临淄县城位于齐故城南部,西与齐都宫城相接,系夯基土墙,高10米,周长3公里,略呈方形,唯东南一角稍亏,外设阔近7米的护城河,为元末达鲁花赤李仲明所筑,明成化二年重修时,于四门建鼓楼。正德七年,西、南、北三门增筑月城。万历二十四年以砖重修,崇祯十六年增筑炮台6座。解放后城墙设施大都被毁,唯城东北稍存残垣,城内清顺治十八年所建的县大堂尚存。 现存的城门石匾共4块,青石质,均长15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皆镌篆文,南门《牛峰翠霭》、北门《渑池带》、东门《淄流斜抱》、西门《愚岭遥盘》,为明代重修时所制,1974年存于区文管所。 “山高水长”石影壁 在博山区范公祠内,石影壁上上覆石雕冠,下刻须弥石座,四周镶石框,中为石碣,上刻“山高水长”4个大字,草书阴文,上书天启五年(1625年)小春吉旦,下署张中发。石碣后有其弟张至发题跋,正楷阴文。石碣高95厘米,长215厘米。 张中发字智鹄,淄川人,明著名书法家。豪放善酒、喜临池作擘窝大字,酒酣陈纸于庭,裹败絮,濡墨淋漓,奋臂疾书。相传“山高水长”四字即张中发酒后以荭草濡墨书之。 “环青”石刻 在淄川区杨寨乡坡子村小学院墙上。石刻为横幅,高60厘米,宽90厘米,青石阳刻,行书,“环青”二字每字约40厘米见方。据《淄川县志》载:张至发有一园,“在水磨头庄范阳河北岸。因山架阁,阁下作洞,洞前凿池,置莲花阁。额题曰‘环青’,因以名园”。今日之环青石刻,即昔日“环青园”题额,相传“环青”二字是明代书法家张中发手笔。 孤石大夫碑碣 在淄川区岭子镇下店村金鸡峪山谷内。碑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18厘米。碑青石阴刻,楷书,邑庠生赵诚撰文,1630年(明崇祯三年)孟春立,述建孤石君庙事。石碑保存完好。 毕自严传碑 位于周村区王村镇西铺小学(原毕氏家祠)之前墙上。碑高57厘米,宽121厘米。青石阴刻,楷书。首题曰:“明史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公本传”。碑文乃清康熙时刑部尚书王鸿绪奉敕撰。毕自严之孙毕盛钜镌石。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八月立。 重修三圣祠碑 1963年发现于淄川区商家乡三教堂庄土地祠庙墙上。碑高40厘米,宽70厘米,青石阴刻,蒲松龄撰文,李元揆书丹。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立。 三尚书石碣 市博物馆藏有清初李化熙、王铎、刘余佑三人题名石碣两方,因三者皆官至清廷尚书,故称其为“三尚书石碣”。 两碑碣大小相同,两面刻字,均长109厘米,宽35厘米,灰白石灰岩,质地细腻,雕琢精致,保存完好,字迹基本清楚。 李化熙,字五弦,号长白小樵。周村人(清属长山县),1634年(明崇祯七年)进士,官至都御使、总督三边统理西征军务。1644年(清顺治元年)降清,累官至刑部尚书晋光禄大夫,加太子太保。1653年(清顺治十年)归县,后卒于家。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孟津人,明天启进士、南明弘光朝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清顺治初降清,1653年(清顺治十年)迁礼部尚书,不久去世,谥“文安”。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兼工书画,有《山图帖》,诸体悉备,亦善画山水兰竹梅石。 刘余佑,字中徽,号玉吾,明万历进士,累官工部侍郎。顺治初降清,任兵部侍郎,顺治五年起先后任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顺治十年再主刑部时受贿,被革职杖徙,不久死去,有《燕香斋文集》行世。 “三尚书石碣”主要是辑录了王铎和刘余佑给李化熙的信札。李化熙珍藏了王、刘二人的信札,并“倩善手上石”,看来主要是出于对其二人书法艺术的钦慕。 就书法而言,“三尚书石碣”堪称上乘佳作,特别是王铎师法颜真卿、米芾,工行草书,笔力遒劲,刚柔兼济,长于布白,曲尽书法之妙,颇受书法界推崇;从内容上看,“三尚书石碣”还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部分降清的明王朝的孤臣孽子,政治上仰人鼻息,失意无聊,思想上遭人非议和良心自责的苦闷心情,故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闻韶处碑 在齐故城大城东南部韶院村。相传这里是孔子在齐闻韶乐的地方,据《临淄县志》(民国9年)载:“相传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系1911年立。当是孔子闻韶这段奕世相传佳话的佐证。现该碑嵌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并加刻韶乐简介与古代乐舞图。 蒲氏始祖碑 原立于淄川区洪山蒲家庄西门外,蒲氏老茔内,蒲氏始祖蒲璋墓前。1980年移入蒲松龄墓园。 碑高185厘米,宽76厘米,厚28厘米。上有瓦楞状碑帽,下有碑座。碑青石阴刻,楷书。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十月蒲姓合族公立。因自然剥蚀及人为破坏,碑文已模糊不清,有14字不可认。 新建龙王庙碑 龙王庙位于淄川区蒲家庄,建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解放前毁于兵乱,碑幸存,现存于蒲松龄故居内。 碑高142厘米,宽55厘米,有座无帽、上端隆起。碑青石阴刻、楷书,碑文185字,记载了建柳泉龙王庙的经过,由蒲松龄撰文。 青云寺碑 1963年发现于淄川区青云寺大殿残壁下。现存于蒲松龄故居内。 碑高170厘米,宽70厘米。青石阴刻、楷书。碑文176字,记述了青云寺的自然景色之美,及天王、祖师二殿重修经过。碑文短小、洗练、优美,由蒲松龄撰文。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夏日立。 关帝祠碑 关帝祠在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东西大街北巷口。祠建年代不详,此碑原在庙墙上,1958年移入蒲松龄故居。 碑高119厘米,宽49厘米。青石阴刻、楷书、蒲松龄撰文,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八月立。 赵执信石碣 嵌于博山颜文姜祠正殿内西墙上,长84厘米,宽68厘米,四周花边,楷书阴文,题为“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由赵执信撰文并书丹。 孙廷铨石碣嵌于博山区颜文姜祠正殿内西墙上,长110厘米,宽56厘米,系孙廷铨撰文,孙宝儒书丹,四周花边,隶书阴文,题为“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 风雨竹石碣 嵌于博山区颜文姜祠正殿墙上,长132厘米,宽49厘米。“风雨竹”系1826年(清道光六年)博山知县杨春喈的夫人吴静君所画并题诗,杨春喈题跋亦刻于上。 重修七圣祠碑 七圣祠位于淄川区蒲家庄,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30年代毁于战乱,1956年此碑移存蒲松龄故居。 碑高162厘米,宽59厘米,青石阴文、楷书,有座无帽。1646年(清顺治三年)立,蒲兆台撰文。碑上捐金人中,蒲与其庶长子蒲兆专同碑题名。 柳泉蒲先生墓表碑 立于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墓前。碑通高178厘米,宽69厘米。青石阴文、楷书、有座无帽。碑额:“柳泉蒲先生墓表”。表文系蒲松龄生前好友张笃庆之从子张元撰文,略述了蒲松龄的生平、简历。碑阴镌有蒲松龄夫妇生卒年月,蒲氏著作表及奉祀人名讳。 该墓表最早立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由蒲松龄四子八孙共立。1966年被毁,现立于墓前的墓表,系1979年依原碑拓为据重刻,孔庆汉书丹。 阿育王塔石级(经幢) 阿育王塔原在临淄西关北侧西天寺内,为后赵石虎所建,已废,仅存塔之中级,即此。石作八面形,皆刻有汉隶佛教经文,故亦称“八棱碑”。直径157厘米,厚50厘米。此石在西关吴承安家中保存多年,1980年,其后代献于临淄文管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