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口位于大同城北80里,是外长城之重要隘口,京包铁路与长城在此交汇,晋蒙两省在此分界。明朝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于得胜口南三里建置得胜堡,”堡方二里,高三切(丈),厚二仍(丈)余,门楼二”
明王朝与蒙古靴靶部订立互市盟约,发展贸易往来,化干戈为玉帛,开辟了民族团结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大同地区的长城、烽堆也失去了原来的防御作用,变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当作保卫和平的象征。这种和平局面维护了六十多年。
当时,得胜堡正是贸易的主要市场。通过此市场,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豆、米、粮食等货物可以运往蒙古及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蒙古的牛、羊、马、皮毛等货又可以输入中原内地。通过贸易,双方不仅可以互利互惠,互通有无,而且当地的平民百姓也都免受战争灾难。
如今,得胜堡虽经历代风云变幻,仍为蒙晋两省交通要道,也是蒙汉两个民族的商贸集散之地,人们来此既可购置所需商品,又可吊古凭今漫话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