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是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十月十五日午时,一场熊熊大火在城东南隅猛烈地燃烧,寺名显赫的“会城第一丛林”,三晋名刹崇善寺里,一座座禅院淹没在火海之中。大火过后,云烟燎绕的废墟上,只余下了寺院北端的大悲殿和东斋堂等部分建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崇善寺,该寺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 寺内现存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的一幅寺院总图,真实地描绘了“崇善禅寺”的面貌。主体部分在天王殿北以回廊构成庭院。重檐庑殿顶,下承二层白石台基,与后殿间以廊连接,成为工字型殿宇。 崇善寺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的典型之一。从崇善寺的建寺起缘、体量、布局来纵览,历史上推称为“会城第一丛林”、“三晋名刹”。 现存大悲殿位于火焚前的大寺北端中轴线上,后来人们因袭原名仍称崇善寺。殿内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及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高8.5米,比例适度,衣纹流畅,把佛教中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处于不同位置的手臂,塑造得合理得当,毫不僵直,使人觉得似有动感,达到了宣扬佛法之“大”的目的;观音端庄慈祥的面部表情,又使人似乎领略了菩萨“救苦救难”的慈悲心肠,作品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的高超技艺,通过把“神”的人格化,表达了对生活美的遐想和追求,是国内现存明代塑像中的上乘之作。 寺内保存有大部明代所刻佛经《南藏》、《北藏》,还有部分朱版《崇宁万寿藏》、《碛砂藏》,以及部分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普宁藏》。除了这些古版经卷外,寺内尚藏有泥金所书《华严经》,明代册页《释迦世尊应代示迹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等善本。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文学、哲学、绘画、印刷技术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