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景观始于南北朝时期。东魏时期,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修建寺庙,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历史序幕。石窟寺分布于东西峰间的悬崖峭壁之上,共计有25窟,500余尊造像。其初凿于东魏,历北齐,在隋唐时期达到极盛。石窟平面大多是面宽、进深相等的方形,三壁三龛式洞窟占到了全部石窟的一半以上。石窟寺的雕造技法较之北魏有了很大的进步,是石窟这种外来艺术形式逐渐中国化的典型实例,尤其是用圆雕法雕出的佛像,以三度空间的方式来表现,既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色,又有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清新韵律或线条,使雕像具有神态高雅、体态丰满、姿态优美的特征,世称“天龙山样式”,后来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本世纪20年代初,石窟遭到帝国主义的严重破坏,石窟中的大部分精品被盗运国外,散失在日本和欧美等国。 位于石窟下方的圣寿寺,初名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宋元时改今名,明代重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此外,千佛洞、白龙祠、关帝庙、观音塔及柳子沟也都是天龙山的重要景观,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美妙的神话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