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头豆腐 (yaotoudoufu)
很早很早,在赣江流域就流传着关于万安饮食文化的名谚:“窑头豆腐百嘉酒”。在今日,窑头豆腐也是与万安鱼头齐名的名菜。凡是吃过窑头豆腐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它以洁白、嫩滑、柔韧、可口传世。尤其切成细丝而不断,摔在地下而不烂成稀泥状而传为佳话。用它再加工成油豆腐、煎豆腐等等、味质亦佳。
那么窑头豆腐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呢?2007年6月,万安政协原副主席,一直从事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耿艳鹏先生在遍访该镇14个行政村,几十个自然村,察环境、找古迹、翻族谱、访老人,再查找上千部史学资料,才弄清它的大致历史渊源脉络,解开了这个难解之谜。
豆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相传是西汉开基皇帝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看他手下的方士炼丹时无意发现的。李时针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相关介绍。在唐代,豆腐的制作技法传到川北剑门关后,武则天的家乡,四川广元人在进见武则天时带进了皇宫。
唐朝末年,有陈霖者,字时雨,河南人,科考中士,登进士第,得享御宴之幸。御膳上了很多,而陈霖唯独钟情豆腐。那日,御宴上光豆腐就上了三道菜。其中,有一道是豆腐丝,起先,陈霖还以为是那里的粉丝,吃起来才发现是豆腐做的。这让陈霖开了眼界:豆腐中有不少水分,怎么还能开成扯不断的豆腐丝?这豆腐肯定不是一般的豆腐了。陈霖光想着这豆腐好奇,连皇上说东道西些什么也忘记听了。于是陈霖便四处打听,终于在御善房学的厨头那里学到了豆腐的制作技法。后唐时期,陈霖被重用,官至庐陵(今吉安市)郡守,然不久便闲居家中。于是,陈霖便琢磨起豆腐的制作技法来,将善房学厨头的豆腐制作技法又推向 一个新的高度。
据窑头镇夏坪族谱记载:陈霖第八世孙陈彦富于南宋宝庆丙戌(公元1226)年从五云头狮迁居夏坪开基。经过近八百年的世代相传,不断创新,便有了今日的窑头豆腐。
窑头豆腐的制作工艺是有很大讲究的。选豆要精,入磨去皮和浸泡;水质要好,以硬度适中的地下水为宜,这是窑头豆腐的制作工艺的前提。同时,煮豆和点卤的也是制作工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