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陕西黄河鲤鱼 (shanxihuánghélǐyú)

  黄河鲤鱼是生活在黄河水中的一种天然名贵鱼种。其眼似珍珠,尾、鳍末稍为红色。因此,又有“红鱼”的雅称。是古今中外鱼中之上乘,席中之佳肴,颇受人们的青睐。

  陕西黄河鲤鱼,主要产于陕西境内的黄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河段,以黄河干流河湾地带的陕北神木、府谷和关中东部的华阴、潼关等市县河段产量最丰。陕西黄河鲤鱼以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与宁夏黄河鲤、河南黄河鲤、山东黄河鲤、山西天桥黄河鲤并列为黄河干流的“五大名鲤”。

  黄河鲤鱼属鱼纲、鲤形目、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鲤属淡水鱼类。其名称的来历,据明代李时珍称:“鲤鳞有十字纹理”故名。

  黄河鲤鱼,体态丰满,体形纺锤状,扁长而肥,头小尾短,背脊高宽,腹部肥大。鳞大,背部鳞色呈淡黄褐色,体侧鳞色金黄。刚出水时,胸、腹、臀、尾各鳍均呈金黄色和橘红色。对生活环境适应性强,食性粗广,.以虾、虫、螺、蚌及水草、藻类为饵。喜于水草丛中,流速缓慢的松软河底游动,常栖息水底,很少上浮。有生殖回游习性,4~8月游于河滩浅水处产卵,受精卵粘附于水草上,3~5日孵化,生长较快,且雌鲤速于雄鲤,2年即长成。成鱼大者长达90余厘米,重达20公斤,但以1公斤左右者最为鲜美。

  黄河鲤鱼,肉嫩味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据化验分析,每百克鱼肉中含蛋白质17.3克,脂肪5.1克,钙25毫克,磷175毫克,铁1.6毫克,核黄素0.1毫克,尼克酸3.工毫克,维生素B20毫克。鲤鱼能供给人体优良的蛋白质,其蛋白质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且鱼肉松软,易于消化吸收和利用。所以,鲤鱼很适宜儿童、产妇、孕妇及年老、体虚弱者食用。鲤鱼的脂肪大部分是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脂肪呈液态。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如能长期食用鲤鱼,不仅能增加多种营养,维护健康,还能防治冠心病,延年益寿,且兼有滋补食疗作用。日本儿童智商高,究其原因就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大量食鱼。“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先生更健壮,吃鱼的孩童更聪明,吃鱼的民族更兴旺”。这“四言八句”道出的却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大课题。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喜食鲤鱼。烹调鲤鱼的技艺更是五花八门,红烧、清炖、清蒸、糖醋等食法,无不脍炙人口。李时珍曾说:“诸鱼唯此最佳,故为食品上味”。以鲤鱼为原料烹饪的各式名菜,更是驰名中外。如“糖醋鲤鱼”、“姜葱鲤鱼”、“清蒸鲤鱼”、“红烧鲤鱼”等等。   鲤鱼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发现较早的药用食品之一。我国第一部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曾推崇鲤鱼为上品;后梁医学大师陶弘景誉鲤为“诸鱼之长,食品上味”;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鲤,具有养肝、补肾、养血、益气、安胎、下乳之功能”。“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仲胀、黄疸、脚气、喘咳、湿热病。烧之则从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气,解肠及肿毒之邪”;《圣惠方》中也载有:鲤能消肿、催乳、祛淤、健脾、和胃、降逆呕之功,疗效如神。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利用鲤鱼治病历史悠久。据现代大量医药文献资料记载:鲤鱼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咳、利尿、安胎、通乳等功效。适宜于治疗黄疸、水肿、肾炎、乳汁不通、咳嗽气喘、胸痛、痈肿、反胃吐食、十二指肠溃疡,尤其对孕妇下肢水肿、胎动不安有显著疗效。鲤鱼皮能治鱼鲠喉,鱼脑治中耳炎,胆明目除翳,脂治诸痫等。   陕西黄河鲤鱼产区由龙门以上至府谷一段干流,河面狭,水流急,多怪石、石洞、石缝,赐予该鱼以生活安静的自然环境。加之两岸多陡坡沟壑,土质松散,每立方米水流中含泥沙30~40公斤,含有鲤鱼所需的大量营养物质,致使鱼体肥美,体重多在5公斤以上。同时由于地利之便免受洪水冲击,每在风和日丽季节跃出水面,随波流弋,又可在数米深的冰下安全越冬。每当春季开河,冰块自上游拥来,躲藏于岩洞、石缝中的鱼群被冰块挤碰而出,从而形成捕捞旺季。龙门以下至潼关段,河道突然展宽,流速减缓,挟泥沙、树叶、草籽、虫类、粪便、微生物等物质,大量沉积,形成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气候适宜的良好环境,适宜鲤鱼发育生长。所以,人们在这一带捕捞的黄河鲤鱼特别多,而且肥大、鲜美,一般都在1公斤上下。这样大小的鲤鱼最好吃,为鲤中上品。鲤鱼又称赤鲤、黄鲤、乌鲤等,原产于我国,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淡水鱼类,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北从黑龙江流域南至珠江流域均有分布。朝鲜及日本亦产。唐代时,鲤鱼引殖到波斯,并先后传到欧、亚、北美及澳大利亚许多河湖中繁衍养殖,已成为世界各国产量最大的食用鱼类之一。   目前,我国养殖的鲤鱼优良品种颇多,常见的有镜鲤、红鲤、革鲤、荷包鲤、乌原鲤、元江鲤、岩原鲤、万安玻璃红鲤、杂交鲤等。其中以黄河鲤冠居群首,最为著名。

  我国人民食用鲤鱼的历史久远。在人类开始使用火以后,鱼类成为原始人的主要食物之一。人类最早食用鲤鱼约在距今 1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过的遗址中所发现的为数众多的鱼骨中,就有鲤鱼的脊椎骨。《诗经》中曰:“岂食其鱼,必河之鲤”;“饮御诸友,庖鳖脍鲤”。《里语》称:“洛鲤河鲂,,贵于牛羊”。可见古人把黄河鲤鱼视为珍贵之物,而且喜食。因此,汉代大诗人蔡邕食过黄河鲤鱼后,给后人留下了:“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几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清稗类抄》中也说:“黄河之鲤甚佳,…”甘鲜肥美,可称珍晶”;“眼似珍珠鳞似金,赤鲤腾出如有神”。诗人生动地赞美了鲤鱼的形象。

  我国是最早养殖鲤鱼的国家。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养鱼业始于殷商末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相当发达,而且有了一套成熟的经验。春秋时代越国大夫范蠡所著《养鱼经》,又称《范蠡养鱼经》,大约写于公元前46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范蠡的养鱼理论,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1965年,陕西省汉中市发掘的东汉墓中,出土了反映范蠡养鱼法的陂池模型,池底塑有鲤鱼6尾、鳖1只、蛙3只、螺5个、菱5个。《周礼》等书记载当时官府中设有管理养鱼的人。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有专人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秦汉时期,养鱼由小面积饲养发展到大规模养殖。各地民间池塘养鱼增多。在《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武帝要伐昆明夷,在长安修了个昆明池练水师,但也在池中养鱼,每年所产的鱼供给宗庙及陵墓祭祀之用,剩余的就在长安市场销售。练水师的昆明池可能很大。据有关文献记载,周围40里,可以说是大面积养鱼了。汉代以后,魏晋、五代长期的战乱,养鱼事业发展不大。到了唐代,养鲤事业受到极大地摧残,主要原因是唐代皇帝姓李,“李”和“鲤”同音,于是统治者认为“鲤”象征皇族,鲤鱼也就代表祥瑞了。皇家以鲤为佩,“虎符”改为“鲤符”,直呼鲤鱼竟算犯讳,所以改称鲤鱼为“赤浑公”。严令禁止朝野上下食鲤,谁捕到鲤鱼必须放生。卖鲤鱼要受到重罚。这样,鲤鱼既不能吃,又不能卖,致使我国养鲤业衰落。渔民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寻找其它养殖鱼类,如青、草、鲢、鳙鱼等鱼类,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宋代,池塘养鱼更为普遍,淡水养鱼进一步发展。江浙一带水乡,有“鱼国”之称。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的养鱼经验。宋元以前,人工饲养的鱼苗大都是从长江运来的。明以后,才开始在池塘中孵化鱼苗。我国古代养的鱼种不断增加。《尔雅》记有33种,《本草纲目》记载有60种。我国养殖的鱼主要是鲤、鲢、草、青4种,即“四大家鱼”。唐代前以养鲤鱼为主。

  我国古代有崇尚鲤鱼的风俗。常以鲤鱼作为赠礼和祭品。《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妻子生了儿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孔子荣君之赐,因名子曰鲤,而字伯鱼”。我国人民非常偏爱鲤鱼,把它视为灵物,称鲤为“樨龙”。据传说鲤鱼跃过龙门而身价百倍,故又把儿子光耀门庭称为“光阊”,把儿子超过父亲叫严跨灶”。这个风俗在日本也很流行,每年男孩节(5月5日)前夕,许多家庭里挂着鲤鱼旗,象征着男孩要像鲤鱼那样勇敢、有出息。由此可见,黄河鲤鱼和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民间,关于鲤鱼的传说和神话甚多。例如鲤鱼成“龙”的故事:“昔禹凿龙门山,黄河自中流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趋之。初登龙门,即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鲤鱼身体虽然笨重,但却善跳。有时从水中跳出差不多能与水成垂直状,越过拦河的低鱼堰。它遇阻碍时,用头顶住前面的物体,将尾部蜷向头部,用力挺直身体,就像压缩的弹簧那样弹开,尾部和身体击打水面,增加跳跃的能力,这可能就是“鲤鱼跳龙门”的因由。鲤鱼的繁殖季节多在春暖花开的4~5月,鱼儿戏水寻偶非常活跃。此时又恰是桃花盛开之季,所以有人把鲤鱼称为“桃花春”。中国老百姓历来把鲤鱼看作吉祥之物,传统年画中胖娃娃怀抱1条大红鲤鱼,画题为“吉庆有余”;跳跃的鲤鱼,配有红花绿叶的莲藕,被称为“连年有余”;大鲤鱼相配大寿桃,称“福寿有余”等。寄托了广大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和渴望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的心情。

  黄河鲤鱼经济价值很高,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一方面要尽快恢复黄河鲤鱼资源,加强渔政管理,保护鱼类生态环境和资源;另一方面,省内黄河流域的神木、府谷、华阴、潼关等县分别建立了黄河鲤鱼养殖场,大力培育、繁殖良种黄河鲤鱼,还可利用江河、湖塘、水库、稻田等水面养殖。这既可使农民增加收入,又可更广泛地满足社会需求。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