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陕南麝香 (shǎnnāshèxiāng)

  “寻麝采生香”,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描写猎麝取香情景的诗句。


  麝香,又称寸香、射香、脐香、当门子、元寸香、麝包子等。《梵书》谓:麝香曰莫诃婆伽。麝香之名的来历,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萆纲目》中说:“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或云麝父之香来射,故名”。即因其香气远射,故名麝香。


  麝香为成熟的雄麝腹下香腺囊中的分泌物。自古以来,麝香就是一种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和高级天然动物香料,为我国著名特产之一。曾誉为“诸香之冠”、“香中之王”。它主要产于我国的西藏、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及东北等地。我国一直是世界麝香的主产国和主要出口国。50年代,我国麝香产量占全世界的80%,最高年产麝香5万多两(1两约合33克),每年出口4000~5000两。我国麝香质量也居世界第一,远销欧、亚、美洲等地。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比黄金还贵。


  陕南秦巴山区,历史上就是麝香的著名盛产地。早在南朝梁时的《名医别录》中,即有“麝生益州、雍州山中”的记载。《图经本草》也有:“麝,今陕西……诸路山中皆有。而秦州……尤多。……然极难得,价同明珠”。《证类本草》云:“商汝山中多麝”。说明宋代以前,陕南秦巴山区就已是麝香的著名产地。据《唐书》和《宋史》记载:唐、宋时,商州麝香即为朝廷贡品。《九城志》记载:“金州贡麝香”。《元和志》记载:“(麝香)同州元和贡。丹州、延州、开元贡”。《唐书地理志》载:“同州、商州、丹州、延州、凤州、洋州土贡麝香。“《宋史·地理志》记述:“商州上洛郡、延安府彰武军、鄜州保大军贡麝香”。《寰宇记》也载:“(麝香)洋州、凤州、同州贡”。《马志》:“麝香汉中出,令沔县、城固、凤县皆贡之”。足见其早在唐、宋时期,陕南麝香就已受到朝廷的重视了。古代许多著名诗人还留下了赞美陕南麝香的佳句。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商於》一诗中写道:“商於朝雨露,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褪香”。诗人张祜《寄题商洛王隐居》中有:“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诗人王贞白《过商山》诗中云:“一宿白云根,时经采麝村”。说明当时猎麝取香,不是少数人的营生,而是整个山村的谋生之路。杜甫还有:“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温庭筠也有:“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饶”。这许许多多咏麝香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南秦巴山区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我国麝香的主要生产基地。所产麝香以包子大、油润光亮,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而驰名,与西藏麝香、青海麝香、四川麝香并列为我国“四大名麝香”。


  麝香是名贵稀有的中药材,为人驱除疾病,味辛,性温。入心、脾二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瘀,通经络,消肿痛之功效。主治中风、痰厥、神志昏迷、心腹暴痛、恶疮肿毒、跌打损伤等症;还能催产助生,是“避孕”、“坠胎”、“避蛇”的特效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麝香还有兴奋中枢神经、呼吸中枢及强心的作用。西医常作强心剂、兴奋剂等急救药物。在临床上常用来治乙型脑炎、麻疹和梅毒等传染病。


  我国人民应用麝香防治疾病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汉代的仆申农本草经》对其就有记述,并列为“上品”。其后的《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抱朴子》、《药性本草》等医书中,均有详细记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麝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积食,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废寝”。现代药学著作,均视麝香为药材之珍品。


  在中成药及成药的实际应用中,麝香常居牛黄、犀角、熊胆等名贵动物药材之首。如在《御药院方》和《清太医院配方》中,含麝香的配方均为牛黄的3倍多。我国1985年出版的《药典》中,收载含麝香的配方23个,而含牛黄的配方仅有18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共收载成药处方2621种,其中含麝香的就有295种之多,占总处方的11.26%。特别是一些传统名贵中成药,如素有“中药三宝”之誉的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血散以及六神丸、再造丸、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小儿回春丹等30多种名贵中成药,都以麝香为必要的成分。此外,近年来,新研制生产的医治癌症、肿瘤等疑难病的麝香制剂,在临床应用上,也取得良好的疗效。由此可见,麝香虽算不上仙丹,却也是无愧于美誉佳名的妙药了。它在人类未来的医疗保健事业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麝香还是一种极名贵的香料,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之冠。在古代,人们把它供为神晶,用它去“驱恶压邪”。它还同金银珠宝等珍品一起往来于各帝王宫廷之间,供达官贵人享用。《齐书》上载:东昏侯用金子凿成莲花铺在地上,涂上麝香,令美妃在上面飘然起舞,借以消遣寻乐。麝香在我国古代一直是妇女们的宠爱之物。据说杨贵妃每次出浴后,都要用它来抹抹身子。欧洲妇女也喜欢用它作化妆品;贵族们更是把麝香放在床上,认为这是最高贵的享受。雪巴女王统治非洲伊索比亚时,因她对麝香十分喜爱,价值竟比金银珠宝贵上好几倍。12世纪初,成吉思汗为和赫拉坶斯大帝缔结友好关系,赠礼中也有麝香。古人还在上等墨料中加以少量麝香制成的“麝墨”,用来写字作画,芳香清幽,防腐不蛀。唐代诗人韩偃的“蜀纸麝墨添笔媚,越瓯犀液发香茶”句,就是咏“麝墨”的。现代世界各国用它来作配料,制造高级香水、香脂、香粉、香皂、香精及精制食品,是日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原料。


  麝香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其中以大环类化合物(包括麝香酮、麝香吡啶等16个化合物)、C19甾族化合物、肽类及氨基酸等类化学成分为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而具有生理活性的麝香酮和雄甾烷类,特别是具有较强抗菌消炎作用的多肽类物质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扩大了麝香的药用范围。据报道,天然麝香中的蛋白质含量为25%;总氮含量为9.15%,其中碳酸铵为1.15%,铵盐中的NH为1.87%,尿素为0.40%,氨基酸氮为1.07%,脂肪酸的含量为5.15%;胆固醇含量为0.35%~2.42%;灰分含量为3.62%;还中含有钾、钠、钙、镁、铅、铝等微量元素。另据日本学者研究发现,麝香中有一种水溶性成分,其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肽类(MP),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我国科研人员也从麝香中分离到一种分子量约5000~6000的多肽,其抗炎活性为氢化可的松的20倍。经测定,这种多肽类物质含有15种氨基酸,其中主要是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并含有碳、氢、氧、氮、硫、硅、硼、铁、银等多种元素。


  麝香是怎样形成的呢?传说是麝在睡眠时,肚脐眼张开,让小虫子爬进去,虫子包在里面,天长日久,便成了麝香。其实这是谬传。麝香是公麝脐下所特有的麝香腺中的分泌物,它的作用在于放射异香,引诱雌麝交配。公麝下腹部肚脐与阴茎之间的正中线处,长着一个鸡蛋形突出表面的香腺囊,俗称香包。香囊中积聚的香腺分泌物和香囊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脱落的内皮膜,经分泌物长期浸润溶化,混合成膏状、粉粒状、团块状物质。最初分泌出来的麝香是白浆,不成熟。白浆储存在香囊里才逐渐成熟起来。最后呈棕褐色小颗粒粉状物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珍贵麝香。公麝长到一岁半后,开始泌香,几乎是与发情同时开始。成年公麝一年四季都能泌香,但以春夏之交为最盛期。此时,泌香麝普遍有香液溢出,浓香扑鼻。麝则出现减食或停食、不喜活动等现象,这是特殊生理反应,不属病态,三五天便恢复正常。每个香囊中麝香的容量,一般为30克,最多可达50克。 


  麝为麝科(Moscnidae)林栖小动物。我国麝类动物有5种,即原麝、马麝、林麝、喜马拉雅麝、黑麝。陕南秦岭和巴山地区为林麝,俗称香獐、香子、麝等。形状像鹿,但身体较小,偶蹄,无角。雄性上颚有一对长约6~7厘米的獠牙,全身粗毛呈棕褐色或麻褐色,有两只长耳朵,能跳跃,善奔跑,机灵,胆小如鼠。

 
  麝香在商品中,分为毛壳麝香、麝香仁和麝香子3种。毛壳麝香带有囊皮外壳,大如核桃,外表有灰白色毛,中间有一个小孔,即香囊的口,旁侧另有一小孔或小瘤点,是尿孔所在。整个外壳呈褐色或灰褐色,带有不规则的皱纹。用手压捏,颇有柔软之感,而没有硬性顶手物质。剥开壳皮,露出紫棕色或棕黄色又显油润的碎小颗粒状粉末和黑棕色的小团块,即“麝香仁”。麝香仁有浓烈的香气,久嗅有臊臭味,入口微苦辣,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粉末。用手捻搓,可捻成团块,但不沾手。捻后的手,香味经久不消。其中呈块状颗粒者,大小不一,大的如羊粪蛋,小的如绿豆瓣,称“麝香子”,习称“当门子”。其表面黑紫色,油润光亮,微显麻纹,坚实不易碎,香气浓烈,被人们称为麝香中的上品。

   麝香用途广泛,产量却有限。千百年来,我国一直沿袭“杀麝割香”的落后生产方式猎取麝香。每获取1公斤麝香,大约要捕杀140多只麝类(其中有误杀的幼麝和雌麝)。1976年,陕西收购麝香268.4公斤,约捕杀野麝4.3万头。加之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野麝栖息环境的逐渐缩小,以及天敌的侵袭和残害,致使麝资源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野麝蕴藏量每年以6%的速度下降,其麝香产量亦随之大幅度下降。汉中地区50~60年代,年收购麝香约50公斤;70年代约30~40公斤,80年代初期10~26公斤,80年代中期,下降到2.5~2.6公斤。1965年前,全国麝香最高年收购量达15500多公斤,现在仅收购约1000公斤左右。每公斤售价由2万元上升到5.5~7万元。有人预计,让这种“竭泽而渔,杀麝取香”情况继续下去,到90年代末期,野麝就有被灭绝的危险。因此,加强保护我国麝类资源及促进其繁衍增殖,已是一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已将麝(所有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颁布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这将为保护麝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为了保护麝资源,解决麝香的供求矛盾,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国家已从1958年起,进行野麝驯化,活麝取香的科研,并已取得成功。1972年,在陕西镇坪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养麝试验场,以后又在四川的马尔康、安徽的佛子岭等地建立了多所养麝场。西安电影制片厂还分别拍摄了《养麝》的纪录片和科教片,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1983年,汉中巴山地区进行家庭养麝试验,已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实,人工活体取香的办法,早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有记载,说是:“唐天宝中,虞人曾获一水麝,养于圃中,每以针刺其脐,捻以真雄黄,则脐复合,其香倍于肉麝”。这种人工取香的方法大体与现在养麝取香相同。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重视了保护麝香的药源,并为我们今天人工养麝取香创出了路子。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