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位于马尾。该馆为五层建筑,第一层为门厅,主要展示的是巨型灯箱,它标示出的是1882年出版的闽江口海域图。有一艘中法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的旗舰(指挥舰)扬武号的船模,它是按1∶14的比例做的,扬武号全长约624米,排水量1560吨,时速12海里,于1872年下水。它是由法国人设计,中国人自己造出的第一艘木壳巡洋舰。还有3门古炮,它们虽大小不一,但都是舰炮。一门(黑色较小的)是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炮,一门是从法国引进的,还有一门是从英国法华式兵工厂引进的,炮口比较特殊,成喇叭状,这种炮在世界上比较少见。
二层为续厅。左宗棠和沈葆桢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船政。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了船政局,推荐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他接任船政局后,经过5年的苦心经营,船政局已初具规模,沙盘上的模型,就是船政局1874年的大致概况。当时船政局占地600多亩,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造船厂,还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现在只剩下轮机车间,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台车床,就是原轮机车间使用的,它是1871年的文物,是1997年征集来的。
三层总展厅。分为9个部分,主要以图片的形式简述了一段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史。介绍北洋水师与甲午海战。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决定建立船政局,把地点设在福州马尾,左宗棠担任闽浙总督,浓葆桢为首任总理船政大臣,开始建厂造船。在他担任船政大臣期间从1869年马尾船政局造出我国近代第一艘蒸气式船“万年青号”,到1907年共制造出大小船40余艘,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轮船制造厂。
马尾船政局可分船政衙门、造船厂和船政学堂,船政学堂是从1867年初设立的,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专学英语,为制造专业。后学堂学法语,为驾驶专业。船政学堂还派出一批优秀学员到国外留学,先后培养了邓世昌、林永升、严复、詹天佑等大批杰出人才。
马江战役仅是中法战争九个战役之一,当时中、法双方兵力情况悬殊。法方以“伏尔他”号巡洋舰为旗舰,停泊在闽江口的军舰有8艘,总排水量为14余吨。共有大口径后膛来福炮77门,还有当时最先进的口径27毫米,每分钟发射60到80发的哈乞开斯机关炮。作战兵力共有1700余人,还有两艘巡洋舰停泊于闽江口,监视长门炮台和保护航道,为舰队撤离护航。
当时在马尾港的福建水师11艘军舰中,除了最小的福胜、建胜外,都是木壳船。船上共有炮45尊,官兵900多人,没有机关枪和鱼雷艇,这些船大都结构简单。我方连同火攻船等小船约40艘,由于钦差大臣张佩伦主张我舰与敌舰首尾衔接相泊,使福建水师处于敌舰上游,而敌舰则处于下游。锚抛下定位后,如果在涨潮时,我舰舰尾就会向上游转去,这时舰首就正对敌舰舰尾,而我舰舰首炮的火力比较强,开仗形势就利于福建水师。但是法方却利用退潮时,我舰舰尾正对敌舰舰首,不能先开炮这一有利条件,对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使福建水师在开仗7分钟时就失去了抵抗能力,30分钟后全军覆没。796位将士在海战中英勇献身。
展厅有一组由6人组成的腊像,名为船政精英群雕,他们6人都是船政学堂的优秀毕业生,曾到欧美等国留学。归国后,6人通力合作,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巡海快船和第二艘钢甲巡洋舰。另一组由9人组成的腊像刻画的是中法马江战前的一场深夜军事会议。还有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永丰舰”上的合影,“永丰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改名为“中山舰”。
最后两个部分是介绍战后的海军以及建国以后的海军发展。海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不断完善武器装备,向现代化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