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耸立于象岗山东麓,广州市越秀公园的西侧。它正门两边在400平方米的红色砂岩石墙上刻有巨幅浮雕,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国南方首座古墓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结合陡坡和山岗地形东,依山建筑,拾级而上,将综合陈列楼、古墓保护区与主题陈列楼三个不同序列的空间,连结成上下沟通,步步升高的整体,突出了古墓博物馆的群体气氛。
1983年夏天,考古人员在象岗山工地发掘一座大型石室墓,根据墓主人身上随葬的一枚龙钮“文帝行玺”金印考证,确认这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王陵。南越国是秦朝的将军赵佗在秦亡后据守岭南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距今已有2200年了。这座大墓凿山为藏,秘埋在象岗山顶之下20米的腹心深处。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随葬遗物最丰富的汉代石室墓,难得它保存完好,未遭盗扰破坏,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发掘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原地保存古墓遗址,并建立博物馆。墓中出土的一千多件(套)随葬器物是该馆最重要的典藏。
南越王墓中,玉器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在出土的200多件与其中,有礼玉、葬玉、装饰用玉和实用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和保存之好,在全国已经发掘的汉墓中是前所未有的。
南越王死后美玉裹身,追求身体的不朽,灵魂的不灭,既是“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观念的一种反映, 也是精神世界的追求。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玉器,反映了秦汉时期南越国灿烂的玉文化。出土的部分玉器构思新颖,够土奇特,加工细腻,巧夺天工,充满求新求变的气息,堪称绝品。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商周至盛。汉代的铜器更适应于生活实用。南越王墓保存的青铜器遗物反映的文化内涵更是融合了中原汉文化、南方楚文化和当地越文化为一身,这些器物对于探求当日岭南地区的开发育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印玺二十三枚。其中有金印三枚,一为龙钮“文帝行玺”金印,一为龟钮“泰子”金印,另为“右夫人玺”龟钮金印。这三枚金印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缀在墓主人面幕上的八块杏形金饰片和置于玉衣两侧的龙龟纹镏金铜牌饰,同是西北草原地区匈奴族人特有的饰物。至于焊珠金花泡饰、蒜瓣纹银盒和原支的非洲象牙等,应属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已知最早舶来品。还有石砚及四千多颗墨丸,则可视为年代较早的文房二宝。
博物馆还设有一个专题陈列室,展出由唐代至元明时期的各种陶枕瓷枕数十个。这批珍贵的藏枕是又香港实业家、文物鉴藏家杨永德伉俪无偿捐赠的。该馆所藏瓷枕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窑口之众,在现金世界众多的收藏单位中实为仅见。
除了上述常设陈列外,博物馆还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临时展览。先后举办过《石清陶瓷精品展》、《羊城文物精华展》、《中华百佛展》、《客家民俗风情展》、《广州保护地下文物成果展》、《中国古代科技展》、《清代宫廷文物包装艺术展》等展览。近年来为支持开发西部,举办了“走向西部”系列文物展,如《广西瓯骆文物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展》和《西夏文物展》,近期我们联合多家相关单位举办的《秦皇·汉武·南越王——秦汉文物精华展》和《美食配美器——中国历代饮食展》更引起了不小反响。此外博物馆还积极联系国外文物展,2001年举办的《走进玛雅——墨西哥古代文物展》,竟然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参观人次达14万之多。
近年来该馆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文物的保护并提高服务水平。2002年3月至10月,市政府拨款1000多万元对南博馆的一些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其各方面的设施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南博馆还重新制作了英、法、日等8种语言的发掘录像,8种语言的语音导览和6种文字简介以及多媒体导览。同时积极致力于纪念品的开发,使博物馆的纪念品成为历史文化传播的新的载体,开辟了博物馆传播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