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镇夷关。明初置镇南关。位于广西凭详市,是嵌镶在中越边境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友谊关,居桂边三关(平而关、水口关、友谊关)之首。因其建筑雄伟,形势险峻,故又有“天下第二关”之称,也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这里历史上曾是闻名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和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之处,为历代军事要地。 1953年改为睦南关,1965年改为友谊关。在凭样市百南18公里、中越边境。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关楼一层,在中法战争时被法军焚毁。后重建关楼二层。抗日战争中又被焚毁,建国后重建。1965年改建成拱式城门和三层楼,额书"友谊关"是陈毅题字。1885年2月,法国侵略军侵犯我国边境,清爱国将领冯子材,在关前隘口两山麓间筑3里长墙扼守。3月23日,冯子材指挥官兵同法军激战两昼夜,歼灭法军千余名,并乘胜追击,把法军赶出越南的文渊州和谅山等地,是为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关后有埋葬抗法烈士的万人坟。友谊关是中国通往越南交通要口之一。 该关位于中越边境之两山对峙险坳处,离凭祥市18公里,距越南凉16公里,扼中越交通之咽喉,关楼为三层楼阁建筑,高22米,底层为石砌隧道型拱城门,公路从城门通过。城墙厚实,齿形城垛,两边石栏杆雕刻精细,门窗构图精美。城门上“友谊关”三字为陈毅墨迹,字体浑厚,苍劲有力。关楼两边百余丈,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友谊关明朝时关上设昭德台,清朝时建关楼一层,门两重,贯以通道,外层额书“南疆重镇”,内层额书“镇南关”。中法战争时被毁。苏元春督边时又重建二层关楼,关后建有关帝庙和昭忠祠。光绪年间,太平知府甘汝来重修关楼,拆去关帝庙和昭忠祠,改建一幢法式建筑“法国楼”。经历多次维修,现法国楼仍保持原貌。尔后关楼在抗日战争中又被毁,仅剩底层拱城门。 建国初期,在城门上建一层楼阁,琉璃瓦顶,檐廊木柱,四周有棂窗。1957年,广西省政府拨款重修关楼,成为今天看到的三层楼建筑物。楼前有宽阔的广场,两旁木棉挺拔,松柏常青。广场前侧有棵千年古榕,伞形的树冠,绿叶婆娑,仿佛在诉说友谊关悠久而古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