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位于淅川县,为一座历史名镇。相传秦汉时期,此地已驻将设关。因过往丹江的行人,要搭木铺草为桥,原称为草桥关。至康熙年间,又因当地荆条植密、荆籽遍野的特点,改草桥关为荆籽关。继之有舍“籽”取“紫”,既含紫色荆花之意,又显风景绚丽之美。荆紫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历来是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商业贸易中心和军事要冲。明清时期,每年从荆紫关运出的桐油约5万余公斤,生漆7。5万公斤,运进的食盐20余万公斤,还有大批百货、布匹等。每日里车来船往,使之逐渐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大商行,真所谓“商贾辐辏”、“巨室千家”、“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繁华异常。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商行之间为了争夺市场,联络客商,各帮会都竞请本省的能工巧匠,在荆紫关修宫建馆,使这座古镇的种种建筑异彩纷呈,各有特色。目前,保留有山门、清真寺、平浪宫、万寿宫、饮马桥、山陕会馆、古码头、禹王宫等古建筑。 荆紫关五里长街,地面均系石块铺砌,干净整齐,古雅清幽,七百多间店铺,店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十分方便。街上多是进出几层的院落,两侧都有对称的厢房。上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色古香,典雅多姿。离荆紫关约五里的“白浪街”,这里居住着豫、鄂、陕三省居民。长期以来,三省人民和睦相处,又被称作“三省友谊街”。街上的“一脚踏三省”石块和界碑,让人连翩浮想,感思缕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