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宫,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十四年竣工。敕建朝圣殿、钟鼓楼、元君殿、父母殿、诵经堂、神库、神厨、斋堂、真宫堂、朝圣堂、廊庑、察室共计78间,赐额“大岳太和宫”。到嘉靖时,太和宫扩大到520间。“太和”就是“道”。这一组瑰丽精巧的建筑群,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宇楼堂依山傍岩,布局巧妙。周围层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把太和宫衬托得更为瑰丽神奇。明朝孙应有《太和宫》诗描绘其景之妙:“天柱开金阙,虹染缀玉墀;势雄中汉表,气浑太初时;日月抵双壁,神灵肃万仪;名山游历遍,谁似此山奇。”
正殿内从前供奉着明宪宗(1465—1487在位)御制的金像两尊,银质饰金从官像四尊。现在供奉着真武铜像和金童、玉女、邓伯文、杨戬、赵公明、温天君、马天君、水火二将等木、泥质地的造像,雕塑手法细腻,形象逼真。殿门两旁置两块铜牌,一块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的御碑;另一块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遗工部左侍郎陆述等致祭碑。殿前是朝拜殿,两旁为钟鼓楼,悬挂着巨大的饰龙纽铜钟,高1.57米,直径1.43米,明永乐十三年(1415)铸造,击之万山回应,如滚惊雷。殿前崛起一台,玉枝云叶招展,美如宝莲,名曰“小莲峰”,峰岩上刻有“一柱擎天”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浑朴,别具一格;还嵌着李宗仁先生游武当的题诗碑刻。峰顶崇台上置一小铜殿,通高2.9米,面阔2.7米,进深2.6米,由本山道士米道兴、王道一化缘,湖北、河南等地的信士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募资铸造,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极为珍贵。此殿原放在天柱峰巅,明永乐十四年(1416)因其规模小,移至于此。又名“转运殿”,亦名“转展殿”。殿后窦间阴暗无光,只容一人侧身而过。相传,环绕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数百年来,凡上山游人,都要到此寻乐募趣,以冀侥幸转运得福。铜殿东南临大壑,西面二峰雄峙,中间如斧劈玉琢的石门。进入石门,只见石台之上,竖立着一座饰龙纽的巨大铜钟。传说此钟为峨眉山的宝钟,寅夜飞来,飞到这里时鸡叫天明,大钟便落了下来,因此人们称这里为吊钟台,此钟为飞来钟。吊钟台左右不远,有两口石池,碧水清澈,素称“凤凰池”和“天池”,传说是凤凰为了给修武当的工匠寻水造福,用嘴啄成的。池水清洌,据传饮之能健胃,洗之可爽身明目,十分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