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的翠绿丛林中,掩映着一座禅宗古刹——宝通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九年后,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皇帝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
北宋末年,金兵南进,当时随州一带成了战场。荆湖官吏撤离随州时,把大洪山的灵峰寺迁到武昌东十里的东山。将东山弥陀寺加以扩建,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并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驻军武昌时,对善庆和尚舍身割足的精神十分佩服,命人取“佛足”随国征战,鼓舞士气。他登基后派钦差大臣专程将“佛足”护送回都,用以笼络人心。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元军与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部队的战斗中,万寿禅寺毁于战火。
明朝初年对万寿寺进行了重修。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为“宝通禅寺”,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因宝通寺的禅家家风与镇江金山寺相似,故有“小金山”之称。明朝末,宝通寺又遭毁坏。
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1676—1691年),清政府多次拨银两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增建,规模宏大,时人称其为武昌诸佛刹之首。据寺志载,寺前有碧琉蚊龙,佛殿大柱上金龙蟠绕,生动逼真。《广阳杂志》称整个庙宇,金碧辉煌,为天下少有。至咸丰末年,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多是清同治四年到光绪五年间(1865—1879年)保存下来的建筑。
寺内现有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等建筑,整个寺庙建筑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另有小亭、层石、奇石、幽径、华严洞、白龙泉等胜迹,碑光塔影,林密花茂,让人留连忘返。
洪山宝塔原名临济塔,为该寺住持赠缘寇所建,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据志书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实为鄂中第一。后来在多年的风雨浸蚀中累加修补。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工程,至十三年(1874年)才完工,为了长久保留,将原木质飞檐改为石据,易木栏为铁栏,塔下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照原样增高五尺,且用文笔峰式铸铜一万三千斤结顶,以求永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已损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之古塔焕发了青春,为祖国山河增添了新的景色。十年动乱中,洪山宝塔无人保护又遭新的破坏,宝塔条石有些脱落,各窗铁栏大部锈损,一万三千斤铜塔尖濒于倒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洪山宝塔的修复工作提上了日程,群众曾呼吁:“巍巍洪山塔,盛誉遍震旦,急须修管好,四化添新颜”。今天,洪山宝塔已修缮一新,每日吸引着不少游客登高眺望。
经测量,洪山宝塔有45.6米高,塔座北向南,共有七级。 由基层小圆门入内,拾级盘旋而上,直达顶层。登高远望,武汉三镇景色尽收眼底:东湖似镜,长江若练;武钢高炉,喷吐红云,九峰层峦,堆青叠翠;长江大桥飞架龟山蛇山之间,江汉关的钟楼矗立,黄鹤楼的黄鹤翱翔,鳞次相比的现代建筑,一望无际。洪山公园、烈士陵墓,还有那烟波浩翰的长江,真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宝通寺内文物有唐铸铁佛,宋朝“万斤钟”及明石雕狮等。
唐铸铁佛是唐天宝年间(742—756年)铸造的一尊大佛,高4米,底座宽8米,重膝盘坐,形象生动。
宋代“万斤钟”铸造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钟身为铁制,边口镶上青铜,钟体庞大、沉重。据专家考证,以铁铸钟身,可以减少造价,而以青铜镶边,可使击钟时音色浑厚,悦耳动听。可见宋代人对音律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研究都达到一定水平了。
万斤钟钟身高大,造型古朴,四周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字体清晰。
宝通寺里还有一口清光绪年问铸造的铁钟,比“万斤钟”略小而薄,体型庄重而秀丽,上部饰以生动的花纹线条,钟口四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铭文,字体刚健遒劲,吸引不少金石铭文爱好者。
洪山宝通寺正院后面还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法界宫是宝通寺住持持松法师所建。持松(1894—1972年)是现代名僧,湖北荆门人,1913年在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曾先后几次去日本学习真言宗(密宗)。1924年春,从日本回来的持松任洪山宝通寺住持,在洪山进行讲经、传戒和灌顶,传授密宗。法界宫是持松回国后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为了修习密法,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楼空,玲成别致,可惜早废。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这是武汉地区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物,它独特的设计,成为研究建筑学的参考资料。1954年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先后来过宝通寺,在这里举行了密宗的“灌顶法会”。
“文化大革命”前,宝通寺有僧人8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迁往它处。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并移交给僧人管理。近些年来,先后在方丈道根、悟缘的领导下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并办起了素餐馆等服务事业,为游人香客服务,也做到了自养。
1996年4月22日,武昌宝通禅寺隆重举行了玉佛殿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佛协、武汉市宗教事务局、武汉市佛协等有关部门领导到会祝贺。来自省内外的诸山长老及武汉市佛教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法会。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司理李木源为团长的新加坡佛教文化交流团一行155人也参加了庆典活动。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归元禅寺方丈昌明法师主持了庆典法会。
上午9时,寺内钟鼓齐鸣,香烟缭绕,宝通禅寺两序大众、诸山长老及佛教四众弟子齐集方丈法堂,恭迎悟缘法师升座,中国佛协理事、湖北省、武汉市佛协副会长、九十岁高龄的宝通禅寺退居方丈道根老和尚为悟缘法师送座。随后,大家来到玉佛殿前举行玉佛落成庆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省佛协会长昌明法师等为玉佛殿落成剪了彩,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同日上午,宝通禅寺还举行了修建万佛楼奠基典礼。悟缘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文化交流团的8万元捐款转赠给“武汉市宗教界爱心基金会”,以答谢各界人士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