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首建屈原祠于州城东五里之屈沱,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之后历代皆有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库区水位升高,1976年7月迁建于县城东郊今址。新祠山门保持★清烈公祠★原貌,扩大规模,有高17米的牌楼,配房向左右各扩展7米。整体建筑气势磅礴,耸立于桔树丛中。室内可供游人题诗作画,品茗小憩。屈原祠内有屈原铜像、屈原石雕像、碑廊、屈大夫墓,还有屈原纪念馆,上下展厅设有“秭归出土文物展览”和“屈原生平事迹展览”。
屈原祠附近还有香炉坪、读书洞、照面井、玉米三丘等景。香溪河产世界唯一的一种淡水水母★桃花鱼★。每当阳春三月水暖之时最多。现屈原祠已经重建于秭归新县城茅坪镇的凤凰山文物保护区.
屈原祠是屈原家乡的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建,历史悠久。最早修建于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名曰屈原庙。
据《归洲志》记载,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洲(秭归县旧治)剌史王茂元,在相传屈原怀恨投江后魂归故里的屈原沦修建了屈原祠,并镌刻《楚三间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石碑,赞颂屈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铭文哀悼屈原“麟出外时,终困于人。剑有雄芒,不用无神。矫矫先生,不缁不磷。举世皆醉,抱志殁身。汩水悠悠,言问其滨。归山高高,独抱清尘……”。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以后,自元、明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历任州官,对清烈公祠多次进行维修,并晓州民:“岁以五月五日致祭”。
清烈公祠座落在秭归城东五里的一个山丘上,坐坡朝江,面对楚台山。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借诗凭吊与描述:“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
1976年,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缘此由秭归县人民政府将其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屈原祠。此时,屈原祠得以焕然一新。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屈原祠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曾辅佐怀王,任左徒、三间大夫,后遭谗去职。因楚国政治腐败,秦兵入侵,攻破邹都,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泪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有神鱼将其尸体驮回他的故里秭归,在城东五里安葬,是地名“屈沦”。祠系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建。宋、元、明、清,屡坏屡修,后改额“清烈公祠”。
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 年),北宋改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坏屡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
屈原祠占地300公顷,有山门、大殿、左右配房、屈原铜像、碑廊、展览大楼及衣冠冢等建筑物。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高14米,正中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大殿系钢盘混凝土结构,有明清风格,翠瓦飞檐。高耸于崇台之上,益显宏伟壮丽。大殿后的屈原墓,乃人们营建的衣冠冢。今墓前的门阙、石坊等,全是清道光年间原物。
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每逢端午佳节,这里都举办龙舟竞渡。届时,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热闹异常,别有一番盛况。
秭归城附近还有屈原故里,这是屈原的出生地,其名气绝不亚于屈原祠,可作为屈原祠的辅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