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天心阁公园

天心阁

天心阁其名,见于清乾隆间的诗文之中。诗人李绍隽笔下描述其景观云:“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寥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远浦送帆来,晴岚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古今,纵笔摇山岳。”把登临高阁之所见,恣意摄取,真实贴切,淋漓尽致。又如蔡以?登阁遇大风诗:“四山青欲过江城,人到天心羽翼生。狂风猛似虎来声;摩空两手星辰摘,放眼千秋草木惊。不是襟怀霄汉上,那能意气任纵横。“可知天心阁早在乾隆时代就已盛名于世,并且已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

天心阁之由来,有诸多考究,说法不一。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云:“会城东南隅,地肪隆起,崇垣跨其脊,青乌家所云:‘巽龙入首,文治之祥也’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李汪度从星象观点诠释,认为荆楚地域隶属轸星的分野,而轸星中又一小星,名曰长沙星,主寿命。于是上应象纬,地名亦称长沙。又文昌天宿,东近上台司命,亦主寿,与长沙一星乃异轸同宫。所以于“地脉隆起”、“巽龙入首”的地貌处建阁,以祭祀文昌帝君与奎星像,是长沙文运昌盛之举,可达“振人文而答天心”之目的。其二,晚清史志家陈运溶登天心阁怀古诗云:“天心阁亦鲁灵光,俯看郊原暗自伤;岳麓城南无觅处,莫言湘水校经堂。”诗中明显暗喻了天心阁同城南书院以及书院搬迁后,旧址改作湘水校经堂之间的关系。此种关系于地方志中亦颇多记述。本来,古时书院规制必遵承黉序,文庙(孔庙)、文昌阁、奎星楼是高等学府所必具之祭祀构筑。书院乃儒学之林,而祀孔子、文昌、奎星,意即“为孔子传道统、为天地而立心”,故“天心”二字的本意亦源于此。其三,相传旧时长沙火灾频起,清帝康熙南巡,闻下臣奏报,传旨消除地方隐患。官府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南文丙丁属火,于是择城南之高处建阁,为辅翼镇灾之法。阁上旧有报警钟,《善化县志》载:“天心阁在南城上,登高远眺,一省大观;凡省中回禄,闻钟声叩报,到处皆知。”相传,至今所保留着一副闻名海内的佳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即出自那时的名人手笔。凡此种种,聊供游兴,孰是孰非,乃本文所未敢。

天心阁自乾隆以来二百余年间,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甚为官民所重。乾隆、嘉庆均有修葺。至同治四年(1863),巡抚恽世临、李瀚章又‘度地阁前,垒石而上,视行为表现制扩七丈有奇,支椽其间,祟五丈,广倍之,舒其外为行廊,缭以扶栏’,规模益宏。1924年,阁将倾圯,省府除修缮旧阁外,复于阁之左右,仿北京文澜阁样式,增建二轩,接以复道,气势尤显壮观。

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面临外侮内乱,国运衰微,民族存亡之际,天心阁竟成为文化斗士抨击时政,发汇积郁之聚集场所,他们慨然握笔,攀阁书联,一时蔚成风气,其中不乏佳篇,兹录三副,以为佐事。

‘天若有心,毋徒高距云霄,不顾下民疾苦;我来望麓,但愿多钟灵秀,莫生乱世奸雄。

‘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力歌,贾太傅三策;此城南最高处,楼台百尺,好管领州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

‘普天皆义愤填膺,举目慨河山,问何时痛饮黄龙,电扫霆摧歼小丑;同心雪历年积耻,热忱挥铁血,看指日澄清赤县,湘声岳色蔚新猷。’

然而,天心古阁终不免横遭劫难,于1938年11月12日夜长沙大火中,夷为瓦砾。

阁罹劫难已灰飞烟灭,历史却灿然尤存。天心阁因近代革命人物在此频繁活动而闻名于史册,为古迹充实了人文内容。清咸丰二年(1852)九月,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率部攻夺长沙,直达南门及天心阁下,攻与守相持达两月之久,血风腥雨,战斗激烈。后西王因身先士卒,不幸中炮壮烈殉难于城南。清末,湖南维新派组织--南学会兴起,唐才常,秦力山等人常假天心阁为集会场所,传播维新思想,1905年,陈家鼎受孙中山、黄兴之委托,由日本回湘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禹之谟任第一任会长,机关办事处即设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省会新军领导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阁中议事,为10月22日湖南起义策划布署。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工农红军攻克长沙,在天心阁作过重要军事部署。1938年国民党当局实行“焦土抗战”政策,长沙一炷,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其时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田汉均在长沙工作。为组织力量,救灾民于水火,周恩来曾两度亲临天心阁城头俯察灾情。第二次还特意邀同当时任政治部部长的国民党高级官员陈诚共登城头。周恩来当面义正词严,斥责最高当局假“坚壁清野”之名,实际奉行的是无视人民生命财产的极端错误政策。

历朝兴废,俱成陈迹,被淹没四十五年的天心阁,终于又耸峙城头。1983年,长沙高人民政府决定,鸠工重建这一名胜古迹,举市莫不欣然。1984年冬建成开放,其壮丽雄姿重光宇内。然而,斑斑血史岂可忘却!一副柱联如是说:“我辈复登临,总难忘四野哀鸿,一城焦土;天公重抖擞,正奋发九洲生气,三楚雄风。”而今,抚今思昔,正宜放怀高歌,故正门联云:“高阁出重霄,揽衡岳,抚湘流,纵风度沧桑,卷雨飞云,终如人愿;古城多胜迹、缀珠玑,添锦绣,系万家忧乐,鞠躬俯首,毋愧天心。”抒情励志,激发来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