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

    位于太湖之滨,惠山之麓的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
  坐落于无锡城西,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称历山、华山、西神山,其山形犹如九龙腾跃,故又名九龙山。锡山 区包含了锡惠景区的精华部分,锡惠名胜荟萃是惠山的余脉,无锡地名的来历与锡山有着特殊的渊源。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锡山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生活,闪耀着马家浜文化的光芒。秦始皇曾在此屯兵驻戍,留有秦皇坞等遗迹。后汉有樵客在锡山得碣石,其铭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为无锡地名来历平添神奇色彩。

  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了无锡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品类齐全、颇具山麓园囿特色的风景资源,时跨数千年,一直享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以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名泉名园为代表的大批名胜著称于海内外。 
 
  无锡地旷山稀,无高山大川,可是锡山、惠山却有奇质,林木葱郁,泉涌瀑布,人文荟萃。南北朝时,惠山就建有历山草堂,是为江南名刹惠山寺前身。古时慧、惠词义相通,有智慧即有福德,故锡惠山麓又以惠泉福地名播天下。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年轻时在惠山寺读书,作有《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还把惠山亲昵地称为家山。自唐代以来就盛名天下的第二泉,现代随着《二泉映月》名曲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唐宋石经幢、听松石床及陆羽、李阳冰、秦观、苏东坡、黄庭坚、文徵明等无数文人墨客题咏吟唱惠山、二泉,给锡惠名胜区留下了绚丽灿烂的篇章。宋朝金莲桥造型匀称,雕刻精美,文化、文物价值都属上乘。屹立于锡山之麓的龙光塔四百多年来一直是无锡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建筑。建于明代的寄畅园以高超的造园艺术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苍翠寥廓,古朴清旷,不但文人雅士喜欢,还成为康熙、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游至无锡而必到的钟爱之地。乾隆似乎特别喜欢寄畅园,下令画师照本描绘,回京后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仿造了一园取名惠山园,即今谐趣园,开中国园林成功克隆的先例。

   锡惠名胜区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占整个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23%。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区内有明代二泉书院、碧山吟社、点易台;有华孝子祠、钱王祠、顾宪成祠、李纲祠、张中丞庙;有惠山寺、龙光寺、忍草庵等佛教遗迹;还有玉皇殿;头茅峰等道教仙踪,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聚集地和沉淀区。诗书礼乐,晨钟暮鼓。泉流淙淙,松涛阵阵。古柯乔木遍布区内,鸟虫鱼兽,出没林泉。名山、名泉、古园、古寺汇集,实为文化昌明、风景优美的首善之地。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为教孝寺教忠。惠山寺门口的对联确切地反映了锡惠名胜区的教谕作用。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康熙帝南巡时至惠山寺,于漪澜堂品泉。乾隆帝南巡时休憩于秦园(即寄畅园)和竹炉山房,书写了不少诗词和匾额,并特为“惠山寺“题额。同治二年,李鸿章军和太平军激战于惠山,惠山寺被毁,仅存寺门匾额,寺也被改为昭忠祠。
 二泉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且誉为贡品,“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更有一曲吟咏该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播天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寄畅园
    寄畅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它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不仅有着一般的游赏价值,更具有宝贵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园本来是秦氏家园,最早的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少游)的后裔,在明代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礼部、户部、工部、兵部等四部尚书,当时在无锡城内已有显赫的尚书第,建造此园的目的是作为他70岁后告老还乡的山墅别居。初创时园景简朴而有野趣。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此园已茺芜不堪。他的后代间任右副都御史兼巡抚湖广的秦耀在万历二十年被革职回乡后,政治上的失意,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决心用全部精力着手改建家园,先后花了7年时间,进行构思、布置,重新设计改造,得20景,到万历二十七年,旧园换了新貌。因为秦耀十分欣赏王羲之写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这首《答许椽》诗。很明显,他要以涧濑之清白,松竹之高洁自况,不以处平易冷落而惧悔,故把此园改名为“寄畅园”。    
     廊桥秋韵    到了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张是清代最有成就的造园叠石艺术家,他的事迹被列入《清史稿》,请这位在造园方面名垂青史的人物插手设计,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鉽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延山引水,点缀园景,并让名泉之水弯弯曲曲流入园中。通过这次存精删芜,仔细改造,寄畅园更美,名声也更大,四面八方的诗人墨客、社会名流到无锡,必一游为快,甚至在园中徘徊题咏,留连忘返。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一百年间,他们祖孙俩分别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此园游览。康熙帝特地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乾隆帝为寄畅园专门写了20来首赞美的诗篇和匾联。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因此特地命如意馆宫廷画师把寄畅园秀丽景色描绘成图,带回京城,不惜耗费巨资下旨在北京万寿山麓按照寄畅园图专门造了一个园林,取名“惠山园”,就是目前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至今“寄畅”、“谐趣”两座名园,一南一北互相辉映。小小的寄畅园受到这两位帝王的如此厚爱,这在我国园林史上是少有的。
     花街铺地    寄畅园造园艺术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之胜,在园内采用借景、缀山、引泉、理水,使只有15亩的园地,经过精心布局,收纳了锡山、惠山秀丽景色,使满园青山绿水,朱栏曲槛,清泉幽谷,野趣横生,因而具有古朴、幽静、清旷、疏朗的独特风格。数百年前一代名家张南垣精湛的造园艺术以完整的实物保存在江南,现在只有寄畅园了。
    寄畅园位置在锡惠公园北部,有两座大门,一座是从古华山门入内过香花桥,在右侧有一座不显眼的向南大门,上县有园额。还有一座在惠山镇的横街上,是原有的大门,用精致的砖刻装饰,古朴清雅。目前寄畅园仍完整地保持古园风貌,内有不少古建筑以及九狮台、美人石、锦汇漪、郁盘廊、知鱼槛、七星桥 、八音涧等优美景点。

     惠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惠山余脉的锡山,高仅海拔47.3米,周围约1.5公里,却似乎更富有神秘色彩。元朝王仁辅编纂的《无锡县志》,是无锡迄今存世最早的一部地方史志,曾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该县志援引唐朝陆羽《惠山寺记》云:“惠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所以谓之锡山。至汉兴,锡方殚,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在秦以前,锡青铜堪称制造兵器的战略物资,而锡则是冶炼该合金的重要原料。锡山有锡,各方纷争;锡山无锡,安享太平。故无锡之义,包含着祈求和平的良好愿望。该县志还载:“又按无锡诸山皆高,惟锡山独低。地理家言:凡山高者多,则低者为主,故世以锡山为主山,惠山虽高不得并称也。俗云:客山高,利客不利主,理或然耳。”以上这些记载,在说明锡山是无锡主山的同时,折射出无锡人祈求祥和温润及文化上兼容开放的民风特征。该县志还记载了锡山的众多古迹,如:“虽大旱,饮千人不竭”,“圆廓若盆”的泉眼“仙人洗面石”;山前的“月子荡”;山下的“锡山涧”;“山之阴”的“清微”精舍;山根“宋卢至柔隐山中学道时所凿”的“圣水井”;山侧的“秦王坞”等,至今它们的遗址或地望仍依稀可以辨识。 

    陆子祠
    在二泉亭之上的石平台上,以磴道相通,原址为东晋至南齐孝子华宝的居所,唐时称“华陂”。陆羽《惠山寺记》载:“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陂,原意为水边的驳岸,这里引伸为山坡建筑的护坡石驳岸。北宋时,华宝后裔徙居河南开封,南宋初又迁回无锡,居梅里乡隆亭(今东亭镇)。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宋代在该遗址建陆子祠。杨万里《题陆子桌上祠堂》诗云:“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祠堂由惠山寺僧管理,内有陆羽画像,故杨诗又云:“一瓣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元代,陆祠改为“三贤祠”。《无锡县志》载:“三贤祠,在惠山寺内泉亭上。三贤为晋长史湛茂之、唐相李绅、桑苎翁陆羽也。”该县志所录元进士、永嘉人高明《华孝子故址记》又述:“惠山寺之东偏,当泉水之上,有三贤祠,按志书,今祠址,华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废,吴人王彬,始复创建,既成,则以三贤事刻诸石,且曰:初址实孝子故居。”明正德八年(1513年),邵宝在祠中增祀焦千之、钱颉、秦观、尤袤、张翼等,改称“十贤祠”。到了清康熙年间,祀主最多,包括湛挺、李绅、陆羽、焦千之、秦观、倪瓒、张翼、王绂、秦旭、邵宝等,称“尊贤祠”。嗣后,知县吴兴祚将祠迁走。于此建云起楼。乾隆年间改作皇亭,供奉康熙、乾隆所赐的御书。咸丰十年,毁于兵火。1929年,于此废址建三开间、歇山顶、前有廊轩的景徽堂。堂额原为集清书法名家何绍基手迹制作,现匾为葛介屏重书。1993年,景徽堂改称陆子祠。室内布置巨幅漆屏,主体为《陆子品泉图》,再现了这位“茶圣(神)”当年风采,为后人凭吊这位杰出的学者,提供了可触摸的历史形象:陆子祠现辟为茶座。
    陆子祠旁,建有宽阔平整的磴道。游人拾级而上,经古迹棋盘石和重建于1983年的半山亭阁(1991年于此辟茶寮),可至惠山头茅峰的老君庙。庙旁,惠山山脊上的古山道,蜿蜒于松林间,使人联想起苏轼“石路萦回九龙脊”、“半岭松风万壑传”的美妙诗句。

    八音涧 
    总长36米,深1.9米至2.6米,宽从0.6米至4.5米作大幅度收放的八音涧,除了山间谷道所擅的阴阳开合、极尽变化的妙致以外,又将引泉、听泉、掇石、藏景等读者多造园手法,了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显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二泉的伏流,从园西墙根引入涧端后,便化为上下三叠,于是无声的泉水就开始变为有声的涧流,创造出“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境界。八音涧的涧名石为清末举人许国凤书题,其命名是说它好似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合奏出“高山流水”的天然乐章。八音涧的掇石艺术,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中黄石假山的翘楚。其堆叠技法,是根据黄石山崖之横向折褶和竖向节理所构成的天然岩相,取其纹理刚健、体量浑厚、轮廓分明、线答卷遒劲的特点,摹拟中国山水画之“大斧劈皴”笔法,选用大块黄石,把涧壁硬是化作了石脉分明、坡脚停匀、进退自如、曲折有致、悬挑横卧、参差高低、主从相依、顾盼生情的天然图画。这种师法自然、饶有画理的高超手段,使这里具备了层叠的冈峦、嶙峋的山谷、幽深的岩壑、清浅的涧流,可说是外呈浑厚苍劲之势,内蕴深邃幽奇之奥,人行其间,尽得江南山水的神韵意趣。正是这种幽曲的景观,又规范了游人的视线和对景物的感知,待走到稍为空旷处,便透过树梢罅间的斑驳光线,使人联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在假山之巅,有重建于1981年的点景建筑“梅亭”,居高临下,俯仰有情。往前行,更奇的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忽折而别开一径,更窄、更曲、更幽,等走出洞窟似的涧口,豁然开朗,嘉树堂前、锦汇漪畔,“柳暗花明又一村”;远眺更有“闲闲塔影见高标”的锡山龙光塔映入眼帘,使景观备觉宽展——这又是小中见大之“先抑后扬”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行家谓之“藏景”,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而且这藏景又与借景相结合,故能造就出意外的艺术效果。八音涧出口处,还是寄畅园山水景观的转换枢纽,由此折而右拐,别开生面,游兴跌宕,步入鹤步滩。

    二泉亭
    二泉水系包括上、中、下三池,上、中池在泉亭内。上池圆形,深1.94米,上有八角形石栏,其边长各0.80米;中池毗邻上池,两者相距仅0.65米,方形,深约1米,其上的方形石栏每边长1.40米。两池呈天圆地方之像,又在池的上方凿水口相通。由于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辛巳年(1161年),曾在此酌泉,“故其后设栏卫护”,但现在所存青石围栏,均系明代遗物。
    保护上、中池的泉亭,始建年代不详。据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孙觌《惠山陆子泉亭记》载:“泉旧有亭覆上,岁久腐败,又斥其羸,彻而大之,广深袤丈,廓焉四达,遂与泉称。”主持重建工作的,是惠山寺僧法嗥。又传因赵构曾驻跸酌泉,重建的泉亭在亭顶装饰双龙戏珠,题额“源头活水”。赵构这次“酌泉”还留有一段掌故:由于放在泉井上的“汲桶有吴安二字,盖阍吏姓名,而侍卫见之皆喜,谓吴地可安也”。到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节,江南才子文徵明与友人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和甫及弟子朱郎,茶会于二泉,文徵明为此作《惠山茶会图》,图中绘有二泉亭。该图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1997年被印成茶文化邮票,公开发行。该亭现建筑为清末重建,亭壁嵌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颗“天下第二泉”石匾。该匾原为木制,于明代流失,清代在镇江丹徒县某氏家中发现,嘉庆八年(1803年),摹刻于石,重置于泉亭。20世纪90年代初,二泉亭作为中华名亭之一,被仿造于北京陶然亭公园,成为继乾隆于北京仿建寄畅园、竹炉山房、黄埠墩之后,又一个进京的无锡惠山人文景观。
 
    二泉书院
  “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这是我们无锡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是啊,二泉先生邵宝可真有福气,想不到他的书院在尘封了四百余年之后日前又重新修复开放了。只不过现在的书院已经听不到那朗朗的读书声了,只有那棵耸立在庭院中的老银杏和那些重见天日的珍贵碑刻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二泉书院建于1516年,从现在惠山上残存的海天石屋及听松坊书院遗址看,当时的范围很大。据史载,时有海天亭、超然堂、点易台等十五景。邵宝在此讲学11年,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邵宝病逝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历史上屡毁屡建,最后一次修复在清朝道光年间,但面目全非。
在这春光明媚,白玉兰盛开的时候,当你走进这座古朴的书院时,你会闻到缕缕的清香,难说是花香还是书香。走进门厅,穿过君子堂,远远地看到那立于高堂之中的邵宝像,不由让你肃然起敬。那些老屋使你想起过去,怀念童年。时光在屋檐中流过,春燕在梁架间呢喃。那些散落于厅堂、墙隅、亭廊之中的碑刻,真草隶篆,铁钩银划,记述着先贤的事迹,书院的兴衰,惠山的风光,刻画着先贤的遗容以及那些难懂的八卦图,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先贤的风采,体会到文化的力量,甚至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说不完的历史道不尽的风韵。冥冥之中,那潺潺的流泉在涧中倾泻,化作金石之声,游人到此访古探幽,回味无穷,正如邵宝所题:“涧石不随龙化去,云还与鹤归来。”一切都笼罩在霭霭山色,蒙蒙烟雨之中……
   
    知鱼槛
    知鱼槛为方形亭式水榭,歇山顶,三面临水。由于其临水处的坐身栏板上置吴王靠,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欣赏锦汇漪中那快乐的游鱼。这也点明了“知鱼槛”名字的出典。在《庄子·秋水》篇中,记载了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濠水边一段有趣的哲学对话——庄子说:“水中那从容游着的鱼,是鱼的快乐。”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驳道:“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今天,这对话的原文已制成清水楠木屏,悬挂在知鱼槛的粉壁上。
    知鱼槛还是游人透过锦汇漪水面,欣赏案墩假山与惠山“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因此独擅“借景”的理想视角。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独特的手法之一。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情”,历来为造园家所重视,所谓“借景有因,触情俱是”。寄畅园的案墩假山是按园外惠的余脉来堆叠的它作为中间介质,即丰富了山的层次,又是将惠山联系入园的过渡点。但假山最高处不过4.5米,置于300多米高的真山之前,不觉孤立矮小,为什么?这是因为从知鱼槛眺望,正好使假山与真山自然错落,浑然一体,达到了“山在园中、园在山中”的艺术效果。上面所说的是仰借、外借、远借。还有近距离的互借,或称“对景”,是指此处的建筑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假山相对而又互相更换的一种法则。这样在游人眼里,建筑与假山之间包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活泼泼由此及彼地将游人融入山水,臻于呼吸相通的忘我境界。
 
   阿炳墓
   春申涧之南、惠山东麓,有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墓。华彦钧(1893—1950年),无锡东亭小四房人。8岁随父华清和道长在城中洞道观雷尊殿当小道士,故居今存。曾读私塾,又研习道教音乐并有突破。少年时即能演奏各种乐器,尤擅二胡、琵琶。22岁父亲去世后,他继承父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因交友不慎,染上嫖娼、吸食鸦片恶习。1927年双目失明后,沦为街头艺人,命运坎坷、心灵扭曲,其所谱大量乐曲,创作在这一时期。1947年后,以修理胡琴为生。无锡解放后,境况有改善。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为他钢丝录音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3首二胡曲及另3首琵琶曲,是为得到抢救的“绝唱”。瞎子阿炳1950年12月病殁后,原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1979年5月,由无
    阿炳铜像    锡市博物馆寻原地拾骨,1953年迁葬现址;1986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新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立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墓东南,有一状如道士斜卧的天然石,惟妙惟肖,发人遐想。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锡惠名胜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开挖了映山湖,营造了茂密山林,兴建了动物园、杜鹃园、儿童乐园、锡惠旅游索道、百鸟园、趣味园、牡丹园、音乐喷泉等景观,整修了龙光塔,寄畅园等大批文物古迹,充实了文化内涵,形成了丰富的景点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