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倌说春是民间说唱艺术。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一般为单人表演;有时进入街道或住户密集的村庄时,采取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户,春倌送给一张春帖,户主会给春倌“封礼”,给粮食或钱。这种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因此,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有文化、言辩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春倌。
春倌说春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室。因古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强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时节令又是指导农夫耕种的物候依据,春倌可以把记载时令的春帖送到千家万户之中,所以,官府对春倌说春极为重视。
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官府也很注重春倌说春,每年立春这一天,州府县衙都要分别举行隆重的送春仪式,其做法是在城郊先开春倌会,现场说春表演,烧香祭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由府官、县官亲自握犁赶牛,犁地三个来回,亦表示官府重视农业生产,这种仪式一直延续到1949年。
有的春倌还因时、因地和周围环境气氛即兴编词演唱。传统唱词一般都比较高雅,艺术色彩较浓。如跲门歌:“一进门来喜气生,神仙送宝马驮金,此处本是兴隆地,天赐摇钱树一根……。”春倌师傅多有手抄本,代代传承,因时代变迁和文革扫荡,存世唱本已十分稀少,但老春倌凭记忆还能吟唱。说唱七十二行的唱段非常多,对铁匠、木匠、泥匠、染匠、剃头匠、医生、教师、打猎的、撑船的、经商的、做官的、僧家、道士、神汉、巫婆等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唱词。目前,春倌能吟诵的唱词存有1000余首。
一、曲调
春倌说春属吟诵性唱腔。其音乐特点是字多腔少,一般无拖腔,节奏规整,旋律性不强,多为上下句结构。音调几乎是语言稍加升华,四声稍加夸张。这种说与唱的结合,常表现为半说半唱,成为说唱音乐中独具风格的唱腔。“民歌唱情,戏曲唱戏,说唱咏事”,这是以其各自突出的音乐特征来讲的。当然民歌也有叙事性的,说唱也有抒情性的,戏曲更是几者兼备,但从主要特征来看,三者有所区别。春词的曲调结构,大部分是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徵调为常见调式。个别艺人也会偶尔在五声调式上加入“清角”、“变宫”的七声羽调式,但一般较少用。
二、语言
春倌说春以陕南汉中地方方言演唱,咬字吐音以巴山地区方言语音为标准音。从地域语言特点上看,南郑地处汉江上游,虽隶属陕西,但与川北毗邻,语言十分接近四川方言,属西南官话语系,因此说唱春词的音调和形式与关中道情、陕北说书有极大的差异;而同川北地方小戏的韵白十分接近,有异曲同工之感。偶一听,与陕南民间社火“跑旱船”中艄公大段唱腔(花鼓子)中的数板型腔韵近似,字多腔少,腔随字音,所不同的是唱词较诙谐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