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宝鸡朱鹮保护区

  朱鹮保护区,1986年在国家林业部的支持下,省政府决定成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先后配备专职人员和野外巡护员30多名,在汉中洋县姚家沟、三岔河、白火石沟等5处朱鹮营巢区建立了观察点。朱鹮营巢区在海拔800-1200米,面积近200平方公里。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环境幽静;化学污染染少,适宜朱鹮栖息、繁衍。由于加强了保护力度;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18年的努力,种群数量逐年上升,从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80只。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加,已引起国内外有关组织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极大关注。朱鹮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在我市洋县境内重新发现朱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有野外朱鹮种群分布的国家。

翻开古老的中国版图,在陕西秦岭南坡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洋县。这个因历史上蔡伦造纸闻名于世的偏僻一隅,近代因有幸成为世界珍禽朱鹮最后的栖息家园而声誉海内外。

朱鹮俗名红鹤,属鹳形目鹮亚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濒危物种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东方宝石。她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前苏联,由于湿地的破坏、森林的砍伐、农药化肥使用,1964年后它悄然消失。中国朱鹮在野外是否还有存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国务院委托,组成联合考察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搜寻,终于在1981年5月重新发现7只幸存的野生朱鹮,从此拉开了拯救朱鹮命运的序幕。

目前,朱鹮是我国特有且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保护物种,自1981年被重新发现以来,得到了我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组建了保护管理机构,积极组织开展朱鹮的保护、拯救和繁育工作。1983年洋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野生朱鹮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工作力度,2002年省人民政府又批准了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7549公顷。

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不懈努力,朱鹮保护工作已初步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野生朱鹮种群和人工饲养朱鹮种群有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总数量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目前的近1000只(包括人工种群500余只),朱鹮巢区发展到81处。一个年轻的、雌雄性比例协调的朱鹮种群正在茁壮成长。

朱鹮唯一选择了洋县,是因为洋县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洋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在朱鹮栖息地流长近百公里,年平均气温12——14度,降水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38天,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动物534种,分属29目,96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2级保护动物62种,有321种树木,隶属72科,152属,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基因库。

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洋县特有的朱鹮食物互补条件,也给朱鹮留下了难得的最后一片乐园。根据朱鹮年周活动规律和栖息地特点,可把栖息地分为繁殖区、游荡区。繁殖区主要位于秦岭南坡洋县溢水镇、姚坪乡境内,海拔840——1200米。此地沟谷幽深、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朱鹮从2月开始在此繁殖。到7月初,朱鹮结束繁殖期,带上心爱的宝宝迁到广阔的平川、丘陵地带,开始一年一度的游荡生活;游荡区位于汉江支流沿岸的丘陵坪坝区,海拔为450至670米,是朱鹮在山区稻田封垅后的主要取食区域。区域内河流水系密布,占栖息地总面积的7.8%,充分证明洋县有良好的朱鹮食物互补性,是朱鹮理想的活动和觅食场所。

朱鹮濒危至极,数量屈指可数,能够幸运的保存下来,关键是保护工作抓住了几个有效环节,采取多种得力措施。

一是初步建立了朱鹮保护体系,摸索出一整套保护繁育技术。为提高朱鹮繁殖成活率,保护区建立了姚家沟、三岔河、花园和洋洲4个保护站,长期坚持在朱鹮繁殖区采取设立观察棚、监护棚、防护罩、救护网等措施,由专业人员和当地农民联合实行昼夜24小时监护制,以保护朱鹮卵、雏安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泥鳅人工投食,保证繁殖区朱鹮对食物的需求;为了预防野生种群出现不测,1990年在洋县周家坎建立了朱鹮救护饲养中心。10多年来饲养中心共抢救、饲养繁殖朱鹮20余只。2002年建成的占地7480平方米的朱鹮大网笼正式投入使用和人工朱鹮野化放飞试验的开展,标志着朱鹮保护工作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是广泛开展社区共管活动,积极帮助朱鹮活动区建设道路、生产生活设施,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扶持和引导社区发展以绿色水稻项目为代表的高效农业,走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之路,初步建立起人鸟和谐发展的朱鹮保护模式。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保护朱鹮。1985年10月,朱鹮“华华”,第一个走出国门,走向大洋彼岸的日本,首开国际联姻先河。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向日本赠送了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再次向日本提供了了朱鹮“美美”,极大的促进了朱鹮保护的国际性进程,架起了与国际有关组织开展技术合作的桥梁,赢得了国际组织的高度赞誉。每年,到朱鹮栖息地从事科研和生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留连往返,达万余人次;

四是在强化野生朱鹮保护,人工饲养、繁殖的同时,积极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展朱鹮科学研究,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受到国内外有关部门高度表彰和奖励。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朱鹮保护工作时高度评价朱鹮保护工作,他说:“朱鹮保护非常成功,为我们国家、为整个科学界争了光”。1999,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在陕西汉中隆重召开,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99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汉中宣言”,朱鹮保护的成就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拯救的成功范例。

秦岭 被誉为我国生物资源库,朱鹮国家级保护区建立后将有利于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促进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形成。

我们的视线里不能没有朱鹮,这是朱鹮保护工作者长期履行的坚定信念,也是共和国和世界之托。尽管朱鹮保护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但春天分明已经来临,在充满激情和信念的这片希望田野上,朱鹮将会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息和繁衍,愿朱鹮这一人类的朋友、大自然精灵,永远、永远翱翔在灿烂的阳光下。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