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霁虹桥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以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要。桥两端建有桥亭关楼。崖脚路旁有一古老的铁桩,顶呈蘑菇形,露出地面约80厘米,周长约72厘米。相传为明代系舟之柱。  到霁虹桥,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寨,至桥边。二者相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