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作为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许多文化遗迹。树立在街头的纪念碑向人们展示了合肥悠久的历史。
奎星楼 旧称魁楼。奎星,俗称魁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被称为主宰文运兴衰之神,后世遂建奎星阁(楼)以祈人才兴盛。该楼始建于明代,两层木结构,下有四门,供人往来,故又称四牌楼,屡建屡毁,1938年为侵华日军炸毁。
镇淮楼 又称古楼、鼓楼。楼中放置画角(古代的管乐器,形如竹筒,头细脚大,因外加彩绘,故名)。其声萧萧瑟瑟,哀厉高亢,借以在晨昏报时,提醒开闭城门。
飞骑桥 汉代合肥城位于今亳州路西南淝河畔,当时逍遥津为荒郊之地,水网密布。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天下,孙权与曹操军队在逍遥津大战时,孙权被张辽追袭,情急之下,坐骑腾越过横在逍遥水上(金斗河支流)的一座断桥因此而脱险,后人重建此桥以示纪念,今尚留巷名。
斛兵塘 又称站塘、量兵塘。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天下,亲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途中在合肥安营扎寨。大军号称八十万,但无准数。为清点人马,曹操令人在此挖一大土坑,命土兵排队走进去站满,如此反复计算出人数。当曹操率军南下后,此坑废置,渐成一水塘,后人据此称斛兵塘。
藏舟浦 汉时此地位于合肥城东郊,南淝河从此流过,河边港汊密布、芦苇丛生,曹军大将张辽率兵与孙权军队大战时,曾将战船隐藏于此。唐时,水位低落,这里成为绿波潆洄、草芳竹青的岛屿。
筝笛浦 相传东汉末年曹操同数名歌女乘船在此游玩,船倾覆于此。后有渔人夜宿于此,梦中闻筝笛弦节之音,声气非常,忽然有人驱之“慎勿近(曹)公船”,渔人遂惊醒而去。
金斗城 合肥建城始于西汉。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在汉合肥城东五华里处淝河岸边新筑土城,唐时加固。因该段淝河时称金斗河,故名金斗城。该城街道与淝河平行,东西长,南北短,范围以今市邮政大楼为中心,东至三牌楼,西至六安路,南至庐江路,北至寿春路一带。
拱辰门 合肥唐代称金斗城。南宋时拓展其北部,称斗梁城。元末加固扩修。明清两代进一步开凿西北濠,补其残缺,逐步形成周长4706丈、高2丈余、底宽4丈余、上宽8尺,有墙垛、望台、城门七座、水关两座的庐州府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故有“铁打庐州府”之称。拱辰门为合肥老城北门,拱即拱卫,辰即北辰,乃北极星之意,拱辰,意为四方归向之意。城门上有楼,楼三楹,前有瓮城,顶有石台。
西平门 西平门为合肥老城西门南侧一座,与拱辰门建筑结构相同。城门上有楼,楼五楹,内有铜身关帝像。
水西门 水西门为合肥老城西门北侧一座,与拱辰门建筑结构相同。其南旧有一水关,南淝河从此入城穿城而过。
威武门 威武门为合肥老城东门的北侧一座,与拱辰门建筑结构相同。城门上有楼,名五凤楼,又名回风楼,楼五楹二层,瓮城上也有楼,三楹,门外旧时有陷马坑,方丈之深,其上布石作道。
时雍门 时雍门为合肥老城东门的南侧一座,与拱辰门建筑结构相同。时雍,和善之意,后指时世太平,在此即祈望天下太平。
南薰门 南薰门为合肥老城南门的东侧一座,与拱辰门建筑结构相同。因古时称东南风为薰风、和风,故而称其门为南薰门。
德胜门 德胜门为合肥老城南门的西侧一座,与拱辰门建筑结构相同。
学 宫 宋时为景贤书院,清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即文庙。前至前大街(今安庆路),后至后大街(今淮河路),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桥、戟门、月台、大成殿、明伦堂等,另有配殿、礼门、崇圣祠等附属建筑,大成殿中供至圣先师孔子位,两厢配颜子、孟子等人之位。
龚家祠堂 龚家祠堂为明末清初龚鼎孳的家族祠堂。合肥民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而形成龚(弓)湾巷的故事即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原存祠堂为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其十三世孙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龚心湛重建,1996年因城市改造被拆除。
三孝口 清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人物志》载:“有张氏三兄弟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者皆死,棺独完好。”后人将今金寨路至环城西路这一段长江中路称为三孝子街,以示纪念。另在其附近有祭祀明代张梅、汤鼎、朱世藩的三孝祠,故人们习惯称此十字路口为三孝口。
赤阑桥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送范仲讷往合肥》词中说:“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赤阑桥在宋合肥城南,姜夔曾在此小住过一段时间,并留下了不少带着无限伤感的合肥情结的诗词名篇。赤阑桥因此出名,遂成合肥一大名胜,桥虽早已不存,但名气留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