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去旅游,别忘了去看看大足石窟,这儿不但有美丽可亲的观音,神秘传奇的九龙浴太子,题材丰富的佛经故事,还有生动细腻的牧童训牛图,漫步在一尊尊雕像之前,犹如置身于瑰丽的艺术宫殿之中。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武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陈,是我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有石刻造像70余处,总计10万余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造像集中,“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在艺术上则技艺精湛,充分表现出我国晚期佛教造像艺术“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征。唐代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珑,神情潇洒;宋代作品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颇具民族审美情趣。1961年国家公布宝顶山、北山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主要的造像集中在长约1里,形如新月,名为佛湾的地段上。这里的石刻群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五代、两宋,前后经营了达250年。这些石刻像的特点是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其中最精彩的是几座观音、文殊和普贤的造像。
观音像
观音的造像,一般都是端庄肃穆。但这里的观音,却典雅秀丽,表情丰富,显得亲切可爱。有人评论说,这明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汉族少女的形象,哪有"菩萨"的味儿!可见艺术力量已经突破了宗教的规范。在编号为136的"心神车窟"里,一共有六尊观音、文殊、普贤的造像,每个都有不同的表情,显示出不同的性格。普贤坐在大象的背上,身材窈窕,脸部清秀,似笑非笑,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是一个具有十足的东方美的女性形象。有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对这尊造像赞赏不绝,认为她比世界著名的雕塑维纳斯女神更具特色。但是,也有人认为,从雕刻艺术上看,还应数"数珠手观音”最出色,并称她为"北山石刻之冠”。这位观音形体比例匀称,肌肤线条柔和,脸部的雕刻成其精细,脸庞圆润,略呈微笑状,神态动人;再加上服饰华丽,衣带飘舞,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有人因感到她的表情媚丽,叫她"媚态观音”。
石刻群
宝顶山的石刻,在风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游人观看这里的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图画。《释迦降生图》是颇有趣味的。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水从何来?原来在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种匠心独运,不能不使人感到钦佩。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牧牛道场"
不少人认为,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宝顶山的石刻还有一个值得介绍的特点,就是它是经过通盘规划、设计以后,先雕刻出小样,作为蓝图,然后再扩大雕。好像现在盖房子先做模型一样。这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是罕见的。
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人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凋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厂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L,突破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大足石刻是石窟上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它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厂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一座宋代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晚唐至宋时期的中国对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约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上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全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