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湖在新洲与黄陂两县接界处,又名黄汉湖,因三国时,荆州刘表的部下黄祖守武昌(今鄂州市),练水军曾习战阅武于此而得名。
武湖湖面宽阔,水质好,鱼类多。在武湖的水族中,有一种十分珍贵的银鱼,玉身金鳍墨尾,以其肉嫩味鲜著名,其干制品不仅鲜甜味美,而且有宽中健胃、滋阴、补肾之功。《本草纲目》载,“大者长四、五寸,身圆如箸,洁白如银,无鳞。若已(鱼会)之鱼,但目有两黑点尔。彼人尤重小者,曝干以货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后子出而瘦,但可作(鱼乍)腊耳。”每年银鱼汛发,渔民捕得,除供鲜食销售外,还可晒成鱼干,商品名为燕干,是畅销国内外市场的热门货。过去,地方官吏常用它向皇帝进贡。皇宫菜谱中有被称作“金针银鱼”的楚国名菜,即是用武湖银鱼制成的,故有“楚食金银”之说。
银鱼,又名(鱼会)残鱼。相传“吴王阖闾江行,食鱼(鱼会),弃其残余于水,化为此鱼”(《博物志》),俗称面条鱼,体细长,又白又小,故又称“白小”。杜甫的“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即指鱼。刚捕起的银鱼全身透明无色,内部器官清晰可见。银鱼的繁殖习性奇特,在寒冬大雪纷飞的时候,产卵浮于水面,翌年春暖分尾成鱼,平时生活于近海区,每年三月中下旬,群体开始游向河口咸淡水区,进行生殖洄游。四月中旬为旺季,五月初结束。银鱼入长江口产卵时间于惊蜇前后,此时形成鱼汛。渔期直至立夏,约两个月。武湖银鱼源于长江,每年春夏随江水洄游至武湖生长。因为银鱼喜在水浅草多之处戏嬉,觅食微生物与小型甲壳类,于水表层繁殖,在水中粘附于飘浮的植物根茎上产卵,顺流孵化成长。故而湖宽草茂,水质活爽的武湖乃银鱼生长的“天府之国”。
武湖银鱼为新洲传统名产。以前生产较多,行销全国。一九六六年武湖大堤筑成,江湖切断,仅闸口相通,流入湖内银鱼减少,现在一般年产银鱼干制品三至五千斤,最高年不过万斤。
广济县的太白湖,鄂州市的梁子湖也产有银鱼。一八七二年出版的《广济县志·物志》目中载有:“银鱼出太白、马口诸湖,细白者为银丝,味最鲜美。”马口已绝迹,太白湖年产五万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