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夏鼐故居

  夏鼐(1910-1985),原名国栋,字作铭。出生在温州市仓桥街夏家大院(今仓桥街130号)。祖父从瑞安迁居温州城内,从事纺丝线手工业。父夏文甫在厝库司前(今解放北路151号址),开设夏日盛丝线店。夏鼐少时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附属小学和初中部。1927年赴上海光华大学附属高中部求学。1930年高中毕业后,先入燕京大学,次年转清华大学历史系。在校学习期间,曾任《光华周刊》文史栏主编。又与吴晗、罗尔纲等组成清华大学史学研究会。1934年7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1935年至1939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曾参加梅登堡(MaidenCastle)山城遗址的发掘;随同英国调查团到埃及,在阿尔曼特(Armant)调查发掘;赴巴勒斯坦进行考古。后伦敦大学授予他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1年初夏鼐回国后,任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专门委员。1943年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46年升任研究员。这期间,他和向觉明、阎文儒等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发掘敦煌的佛父庙、月牙泉、玉门关,宁定的阳洼湾,民勤的沙井,武威的喇嘛湾,临洮的寺洼山,兰州的方坪、中山林、太平沟、十里店等遗址和墓地。在发掘阳连湾齐家文化墓葬时,他在墓坑填土中发现仰韵文化的彩陶片,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比齐家文化早,从而纠正了瑞典学者安特生(J.C.Anderson)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期问题的错误论断,为建立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正确年代序列打下基础。1944年春,去青海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接着去张掖城西墓葬遗址发掘汉墓群。经过山丹县调查南古城,由此入祁连山,在返武威途中,前往南山吐谷浑国王墓。由武威北上民勤县时,欣闻抗战胜利,夏鼐感慨地说:“吾等行遍河西四郡,可归矣!”

 1949年秋,夏鼐一度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0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任副所长。他组织一个发掘队前往河南辉县,发现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遗迹,从地域上和年代上扩大对商文化的认识。1951年春,在渑池县仰韵村遗址再发掘,他指出该遗址不仅有仰韶文化的遗存,也有龙山文化的遗存。同年秋,赴湖南庆沙发掘战国和两汉的墓葬。夏鼐非常重视田野发掘工作,认为这是考古研究的基础,并注重考古人才的培养。1952年至1955年,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4期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他亲临实习现场,讲授田野调查发掘方法。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便是第三届训练班实习时开始发掘的。1956年至1958年他主持发掘北京昌平县境内的明定陵。亲自参加具体操作,常终日深入地下的玄宫内发掘。

 1959年3月,夏鼐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春,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965年考古研究所建成碳14实验室。后来他根据大量的测定数据,写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论文,就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1974年以后,又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和偃师尸乡沟商城、北京玻璃河燕国墓地等项发掘进行现场指导。并主编《考古学报》、《考古》和《考古学集刊》三种刊物。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编纂,全书共收录1000多条目,200余万字,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考古学又一硕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1979年4月他把长期积蓄起来的3万元人民币,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鼓励考古工作者积极从事研究。1983年,夏鼐被文化部任命为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深有体会地说:只有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的考古事业才能更加发展!

1974年至1985年间,夏鼐先后被授予英国学术院(B.A.)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DAI)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RAILHA)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TWA)院士、意大利近远东研究所(ISMEO)通讯院士等称号,成为我国学术界接受外国国家级、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

 夏鼐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接待过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考古学者和代表团。曾接受邀请到日本、泰国、巴基斯坦、伊朗、意大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瑞典、美国、秘鲁、墨西哥等国家去考察、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以其渊博的学识、谦逊的态度而赢得信誉。

 夏鼐一直念念不忘故乡的文化建设。1947年返温探亲。曾去城郊*岙寻觅“义家”碑碣,登西山勘察宋代西山窑故址,去海坛山探访叶水心墓。将自己珍藏的《古史辩》、宋宝*四年(1256年)“叶德安圹志”碑石,及亲手推拓的碑文,一并赠送籀园图书馆。解放前夕,他在海坛山麓的海神庙戏台下,发现一块北宋元丰三年海神庙碑,碑已裂残数段,经过他的排列研究,碑文尚可识读。他在北京常搜集温州乡邦文献,至今,温州图书馆还珍藏他寄赠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撰写的《一个传道团在中国》(AMissioninChina)及苏威廉大人洛茜撰写的《走向中国》(APassporttoChina)两厚册英文版。他还手书一份《温州先哲著述见存书目》,交温州文管会保存。并校注元代温州人周达观著述的《真腊风土记》,与张一纯合著《叶水心年谱》。他每次返温,总是对家乡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1984年,温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他欣然赋《忆故乡温州》诗一首:“故园自有好河山,羁旅他乡两鬓斑。昨夜梦中游雁荡,醒来犹觉水潺潺。”

 1985年6月19日夏鼐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著共有220余种,编集为专书的有《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汉代的玉器和丝稠》(英文)和《中国文明之起源》(日文)等。

 为缅怀夏鼐的功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他的母校温州中学,分别在其生前办公室和校史馆前的庭园为其塑立铜像,以供后入瞻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