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和悦洲的十三条巷子及青石储水池

    大通镇的和悦洲,共有大小13条巷道(即街道),其名称分别为:江字巷、汉字巷、澄字巷、清字巷、浩字巷、沪字巷、潮字巷、洄字巷、洙字巷和河字巷等,都用带“氵”偏旁的字命名。在这些巷道的巷头巷尾之处,至今仍保留7组(每组两只)用大青石凿制而成的长方形大水池,每只长约1.5米,宽约1.2米,高1米左右,壁厚为0.15米,能盛水20余担。在这些水池外壁上,依稀可见“有备不患”四个大字。 
  和悦洲13条巷道的名称和7组青石储水池的来历,各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清朝年间,和悦洲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加上大通镇又是通往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必经之地,一年四季过往香客甚多。因此,和悦洲又有“小上海”之美称。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街道太窄,房屋又多是草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就要吞没大片大片的房屋。光绪9年(公元1889年),一场大火竟烧掉民房600余间,数千贫民流离失所,露宿街头。当时的清朝水师提督彭玉麟(公元1816-1890)巡视长江沿线,途经大通和悦洲,看到火灾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心情十分沉重。经实地了解,他得知和悦洲火灾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巷道太窄,一家失火便“火烧连营”。于是便采取极端措施,下令将和悦洲13条街道的房屋全部拆除一边,以拓宽街道。这位彭大人还迷信风水,将13条街道的名字全部改用带“氵”偏旁的字来命名,企图以“水”克“火”,永保平安。 
  7组用大青石凿制而成的防火储水池,凿制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当时,和悦洲有两支民间消防队:“天一水龙队”和“保太水龙队”。这两支水龙队对民众实行有偿消防服务,凡有火警发生,立即奔赴火场进行灭火,尔后根据火灾大小及责任轻重向街民适当收取一些费用。这两支水龙队为防火灭火做了大量工作,深得民众拥护。他们为防患于未然,到枞阳县花山定制了14只用大青石凿制而成的储水池,用船运到和悦洲,每两只为一组分放在7个主要街口,至今仍有一半以上完好无损。水龙队将14只储水池挑水任务落实到人,规定挑水者必须保证池水常满,不得影响使用,同时定期付给三吊工钱,逢年过节,工钱加倍。如果镇上发生火灾,水龙队队员们便立即推起消防车(一种柴油机水泵)直奔火场,从就近路口储水池中抽水灭火,镇上老百姓们也争相端起盆、桶等,从附近储水池中取水灭火。这些防火储水池在当时的消防中,还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哩!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