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 在相声、电视剧和戏剧小品里, 说天津话的角色虽然不像东北人或陕西人那样走红。 也够出风头的。 人物一张嘴, 包袱就来了。 准是拦得又脆又响, 引得哄堂大笑。 您老能忘记相声《 钩鱼》 里, 那位鱼没钩上来, 因为这拔是咸带鱼的天津人吗?能忘记《 四世同堂》里那位李科长吗? 甚至香港电视连续剧《 陈真》 里那位警察厅长, 配音也说一嘴天津话。 不见其人, 只闻其声, 就会引起您生理上某种反映, 觉得哏儿, 有乐子, 以至有点那个。
如果您老跑到天津办事, 以为和平路上或南市食品街里, 两条腿走的都是言过其实, 没真能耐而又护短的钩鱼人;或是奸懒馋滑坏的李科长、嘎杂子一样的警察厅长, 那就是砸锅了, 就嘛事也不敢办啦。 天津人同贵宝地的人一样, 有鼻子有眼儿会喘气, 是人, 而且是中国人。 天津人的思维方式、感情表达、 自我设计与价值取向, 跟咱们黄皮肤、 黑头发/矮鼻子的同胞相比, 没嘛特别的、要说有, 只是大同小异而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地方有一地方的风土、风水、风物、风光、风采、风尚、风格、风姿、雅化日风流,总名为风俗(FOLK)。天津的九百万人生活在近一万二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市区约占六十分之一)。海河是天津母亲河,都说它水不错,尽出些赵无任(《 叫我如何不想她》 谱曲、演唱者)、沈湘、蒋大为、李光羲、远征那样的歌唱家,以及冯巩、牛群那样也能喊几噪子的艺术家。
有论者谓,天津并没有成熟的乡土文化。此论高深,且本人未受过成熟的乡土文化熏染,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娃娃",未敢无知妄说或评论。我只知道南京离上海很近,有"海派"而无"宁派";另有"川味"、"闽味"、"粤味"、"鲁味"等等之说,按城市再细分就不好办了。天津被北京的京都文化笼罩,"京味儿"之外却有个"津味儿",且无论如何把津味儿也并入不了京味儿。多怪!
天津之民风,自形成居民聚落点,经设卫筑城,开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成为中央直辖市在逐渐变化。初时,"民风相厚淳良"。明永乐初建城后,南方军士北迁,"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风俗不甚淳一";但由天津是军卫之所,屯守的军士携家带口,只懂得玩刀玩枪、玩拳玩脚,所以民风"勇武好斗"。有清一代,天津成为北方商业重镇,因而"民多以贾趋利","俗尚奢华";普通老百姓继承了明人勇武好斗的性格,变本加厉,遇事"勇而赴难而不屈"。这难系指国难也指私仇。天津便出现了火会、义民,也出现了混混儿,或叫混星子、杂霸地。
作为大城市,天津人是讲究吃的,清末民初,有大饭庄70余家;到30年代,天津各娄饭庄,饭馆多达300余家。天津菜以河海两鲜为主,从前讲究"八大碗",美食则为"鸭翅(鱼翅)席"、"燕(燕窝)翅席"。论烹调天津与山东、北京还是否近亲呢!天津历史悠久的大饭庄登瀛楼就是山东馆,其余从蓬莱春、川鲁等店名看,也不是外人。至今,大饭庄的一些老厨师还有不少黄县、蓬莱人呢!
天津小吃"锅(音嘎)巴菜"、"煎饼果子"也原产于山东,又经天津人精工细做而成名成家的;登上"世界名人录"已指日可待。
天津仅小吃花色就有500种,但知名度最高的,是狗不理包子。与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糕,并称三绝。说到三绝,在民间工艺品中,有线板手绘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栩栩如生的彩塑人物,已由张明山传到第五代张乃英;"风筝魏"的风筝。时鲜中也有三绝:银鱼、紫蟹、铁雀。
从衣食住行上,可看到天津传统文化的特色;运河城市与海港城市文化的化合。
如果你问外地人,天津知名度最高的为谁何?不少老哥会不假思索地说:狗不理包子。――非也!
你要挑大指,先得冲弘一法师――李叔同(1980-1942年)。他父亲李小楼,以办善举闻名。叔同生在天津河东地藏庵附近。19岁赴沪,25岁去日本,成为著名的"春柳社"组织者之一。他美术、音乐、话剧、诗、书、印无所不精,丰子恺就是他的学生。他38岁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是国际知名的"南山律宗大师"。天津印行了一本《天津近代人物录》,著录有影响的人物就有九百多人,挑出一个也都够你相半天面。
天津这几年为世人知名的,是城市建设。引滦入津渴甜水,地震新建住宅2000万平米,中环线、外环线、十座立交桥迅速完工,食品街、旅馆街、服装街分别用100天建成,这都是说着容易干着难的,如果没有天津人实干若干甚至咬牙,能干成吗?这叫"讲板讲眼"!
天津人好脸(同时也爱护短),好打哈哈取乐。但也有不乐的。这就不说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嘛!
不过,撸胳臂卷袖子,天津人还是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