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这是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62年途次莆田时,参观木兰陂后写下的诗句。 木兰陂位于城南木兰山下,是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木兰溪汇三百六十涧水,自仙游流经莆田,注入兴化湾,每受海水顶托,溪水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相传宋治平元年(1064年),长乐县女子钱四娘获悉水患,毅然辞别亲人,携金来莆,建陂防洪。她召募泥工,在樟林村将军岩前垒石筑陂、钱四娘的义举唤起了民众的支持,纷纷前来投工。钱四娘定下规矩,工钱每人每天十八文,让各人自取,然而谁也没有多取一文。可有一后生,家中老母生病,无钱治病,就趁别人不注意,用双手捧了一大把钱装进怀里。可他回去一点,仍是十八文,一文不多一文不少。于是,“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民谚就出于此,流传至今。数年之后,筑陂工程竣工。正当钱四娘举杯同贺大陂告竣时,突然木兰溪上游山洪暴发,冲毁工程。四娘眼见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悲痛欲绝,纵身跳进了滚滚的洪流之中。第二天,人们在离陂不远处的沟口发现了她的尸体。人们惊奇地发现,她的脸色如生前一样红润俊美,且全身散发出浓浓香气。人们把她的遗体葬在小山上,连整座小山都飘着香气。后来人们把这山叫做“香山”,在山上盖个“香山宫”,为四娘塑像,让后人敬仰、纪念。 四娘死后不久,她的同乡林从世又捐资十万缗,改在下游温泉口筑陂。但同样因选址不当而告失败。宋熙宁八年(1075年),神宗据蔡京主奏,下诏募修木兰陂。侯官(今闽侯县)人李宏携资七万缗,应召前来。他和僧人冯智日认真总结了两次失败教训,选择在溪面阔、水流缓慢、溪床岩石亘连的木兰山下筑陂。他们选用高三丈六尺,宽与厚近三尺的花岗石竖立溪中,作为陂墩砥柱。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于元丰六年(1083年),大陂终于建成。木兰陂拥有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三部分,莆田南北洋平原16万亩农田受益。千百年来,木兰陂经受住了无数次风、洪、潮水的考验,岿然不动,屹立中流,成为一座世上罕见的引、蓄、灌、排、挡等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千载,泽被万家。 木兰陂建成后,莆田又多了一处秀丽的景观-木兰春涨。每逢春水初涨,陂上溪面宽广,水平如镜,倒映桃柳;溪水泱泱,排筏往返;两岸青山绿树,水中风光如画。当春水瀑涨时,溪水越过滚水坝,汇成瀑布,发出雷鸣声响。“木兰春涨”,由此得名。1958年,修建千米倒虹吸管,引东圳水库渠水进木兰灌区。双排倒虹吸管从木兰陂上跨溪而过,犹如飞龙腾空,极为壮观,为木兰春涨胜景凭添一道壮美的风景线。 人们为了纪念建陂先贤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在陂头南岸兴建了一座“协应庙”。现在该庙已辟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供有四位建陂者塑像,以及历代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石碑,成为宝贵的水利建设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