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起源
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剌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民族简介
全国乌孜别克族共有1.4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与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民族和睦相处。主要从事畜牧业。
饮食习惯
乌孜别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面食以馕最为常见,其做法与维吾尔族烤馕方法大同小异,民间烤馕有油馕和肉馕之分。除油馕和肉馕外,还有窝窝馕、片馕等数种。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乌孜别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较简单,多以切小块的馕泡奶茶。
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风味食品。用来招待贵客,食用时一般情况下用手抓食;米肠子,乌孜别克族传统小吃,用羊肠、加米和佐料等灌制而成。
语言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传统节日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每年春季,乌孜别克族还要举行“苏麦莱克”仪式,届时以村为单位,大家自带各种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锅熬熟后共餐。在此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与维吾尔族相同,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